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伤寒《辨脉法》解析:脉诊精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伤寒《辨脉法》解析:脉诊精要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0/15/21922661_1147214215.shtml

《伤寒论》中的《辨脉法》是中医脉诊的核心篇章,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从阴阳脉的分类与意义、特殊脉象与病机、脉诊与预后判断、临床禁忌与误区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脉诊的精要。

一、阴阳脉的分类与意义

原文核心:
“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脉(亢进、有余之象)

  • 浮脉:轻按即得,主表证、热证。
  • 数脉:脉率快(一息六至以上),主热证。
  • 滑脉:如珠走盘,主痰湿、实热、妊娠。

阳脉特征:反映气血旺盛或邪气亢盛,但阴病(虚寒证)见阳脉,提示正气尚存,预后较好。

阴脉(衰退、不足之象)

  • 沉脉:重按始得,主里证、寒证。
  • 涩脉:艰涩不畅,主血瘀、气滞。
  • 微脉:极细极软,主气血大虚。

阴脉特征:反映正气不足或寒凝,若阳病(实热证)见阴脉,提示邪盛正衰,预后凶险。

临床举例

  • 若患者高热(阳病)却出现沉细脉(阴脉),提示热邪内陷、正气不支,病情危重。
  • 若虚寒腹泻(阴病)反见浮滑脉(阳脉),提示正气来复,可望痊愈。

二、特殊脉象与病机

  1. 阳结与阴结(便秘的脉象鉴别)
  • 阳结:脉浮数,能食但便秘(实热便秘)。如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类通下。
  • 阴结:脉沉迟,不能食、身重(虚寒便秘)。如脾肾阳虚,用温脾汤温通。
  1. 荣卫不和与发热恶寒
  • 寸口脉微(阳不足):卫外不固,阴寒上乘→恶寒。
  • 尺脉弱(阴不足):虚阳下陷→发热。
  • 调和荣卫:如桂枝汤调和营卫,治“发热汗出恶风”。
  1. 亡血脉象:
  •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脉细弱如漆汁滴落,提示失血过多,气血亏虚。
  1. 命绝危象:
  • 肺绝:汗出如油、喘促不休(如重度心衰)。
  • 肝绝:四肢抽搐、唇青(如肝性脑病)。

三、脉诊与预后判断

  1. 战汗与病情转归:
  • 战而汗出:脉浮紧按之芤(本虚),正气抗邪,战汗后解。
  • 不战而汗:脉浮数不芤(正气足),直接汗解。
  1. 脉象“同等”为吉兆:
  • 寸、关、尺三脉大小浮沉迟数一致(“阴阳和平”),提示气血调和,病虽重可愈。
  1. 四时脉象:
  • 如立夏脉洪大(夏季阳气外浮),若身痛无汗可发汗(如香薷饮解暑湿)。

四、脉诊的临床禁忌与误区

  1. 误治伤正:
  • 过汗、攻下致“脉微涩”,出现寒热错杂(夏欲复衣、冬欲裸身),需用炙甘草汤类阴阳双补。
  1. 脉证相反必慎:
  • 如“脉浮而滑,数疾发热汗出”为阳脱之象(如感染性休克),不可误用攻法。

五、学习要点总结

  1. 脉分阴阳:首辨脉象总体属性(阳脉主热实,阴脉主寒虚)。
  2. 动态观察:脉象变化反映邪正斗争趋势(如紧脉转缓为邪退)。
  3. 四诊合参:不可单凭脉诊,需结合症状、舌象(如“舌上胎滑”提示寒湿)。
  4. 天人相应:脉象随季节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实践建议

  1. 初学步骤:先掌握浮沉迟数四大纲脉,再逐步细分滑涩弦紧等。
  2. 脉案记录:每日记录典型病例的脉象与症状,培养“指下感觉”。
  3. 经典对照:结合《濒湖脉学》27脉歌诀,深化理解。

脉诊是“以手会心”的功夫,需长期实践方能领悟其精微。望学者以本文为基,勤思笃行,渐入中医之门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