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前世今生(2):AI和计算机是一对双胞胎
AI的前世今生(2):AI和计算机是一对双胞胎
人工智能是伴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而一同发展起来的。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科学界有两个说法。一派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所以是“父子关系”;另一派说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研究密不可分,但又侧重点不同,所以是“双胞胎关系”。主流观点认为两者就是“双胞胎关系”,我们从图灵的封号也能一探究竟。图灵被后人封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同一个父亲,又是同时出生,那不就是双胞胎吗。
谈到计算机,如果说1936年的图灵机只是计算机的概念机的话,那么1945年,美国的约翰·普雷斯珀·埃克特和约翰·莫奇利设计并建造的“ENIAC”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是基于军事目的于1943年开始研发的,是为了帮助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计算炮弹的弹道,这台计算机于1945年研发成功,并于1946年2月公开展示。
虽然ENIAC原本用于军事目的,但其设计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巨大潜力。ENIAC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当时任何其他形式的计算设备,使得能够处理以前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完成的复杂计算问题。这种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ENIAC的推出首先引发了关于“电子大脑”的热议。它被视为人类智能的一种延伸,甚至在某些方面被夸大为可能超越人脑。进而演变为公开的“大辩论”,辩论的主题就是关于计算、智能、以及机器与人类关系。辩论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社会学。而且不仅限于科学界,也扩展到了公众领域,引发了对未来技术和社会的广泛思考。
这一大辩论直接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诺伯特·维纳于1948年写出大作《控制论》,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控制论这个概念,对控制和通信在动物和机器(包括计算机)中应用做了深入研究。
《控制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维纳介绍了反馈概念,定义了反馈理论,这对后来的自适应系统和机器学习的发展至关重要。维纳还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概念,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和设计复杂的、可交互的算法和模型,这是现代AI系统的基础。同时,维纳还提出了信息理论,为理解如何在机器中处理和传输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控制论》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早期理论著作,尽管它本身并不专门针对人工智能。它对于理解人工智能的多个方面,包括智能行为的模拟、自动化决策、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设计和实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辩论的另一个贡献是,在公众辩论的推动下,图灵开始认真思考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图灵是人工智能的坚定支持者,对公众辩论中经常提到的“机器做不到这个,机器做不到那个“的说法非常恼火。
因此,图灵迫切想让哪些认为“机器不能思考“的人闭嘴,于是在1950年,图灵提出了一个测试,就是《AI的前世今生(1)》一文中提到过的图灵测试。自1950年第一次提出以来,图灵测试一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直至如今,它仍然是科学界一个严肃的研究课题。
此后同年,图灵在著名国际期刊《心智》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详细描述了他的图灵测试。尽管在此之前也有不少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但是图灵这篇论文则是第一次从现代数字计算机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因此,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
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推出在引起“电子大脑”的热议的同时,余波未尽,它的成功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巨大潜力,促进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ENIAC的设计师约翰·普雷斯珀·埃克特和约翰·莫奇利,马不停蹄投入计算机的商业研发中,并于1951年推出推出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UNIVAC I”。
UNIVAC I 于成为了第一台被商业化生产并销售给客户的电子计算机,它的首个商业用户是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用于自动化大量的保险记录处理,进而开始在美国政府部门和部分大公司推广应用。
UNIVAC I 对当时的商业和政府数据处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开始。UNIVAC I 载入史册的战绩是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准确预测了艾森豪威尔的胜利,大幅度提升了公众对电子计算机能力的认识。
UNIVAC I的这一辉煌战绩,不仅是计算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领域早期发展的一个关键事件。它向世界展示了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复杂数据集的巨大潜能,并激发了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和探索。
此事件最深刻的意义是向世人证明了“计算机不仅仅是为了计算“,证明了计算机在辅助决策和预测方面的实用价值,为后来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分析工具的开发铺平了道路。也使人们开始思考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包括机器是否可能取代某些人类工作,以及自动化将如何改变工业、商业和日常生活。它为后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当科学界正在热议“计算机不仅仅是为了计算,也可以更智能时”,1954年,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自杀了,参考《AI的前世今生(1)》。
图灵的自杀并没有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他点燃的火种已经呈现燎原之势,从英国烧到了美国,美国的科学家自此接棒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力军。
1956年的夏天,四位美国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和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在美国的达特茅斯组织召开了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这个术语首次被提出,并定义为:使机器能够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科学和工程。所以业界也把1956年定义为人工智能的元年,自此,人工智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与计算机科学并驾齐驱。
在这个过程中,约翰·麦卡锡的贡献尤为突出。如果说图灵发明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那么约翰·麦卡锡则定义了人工智能的科学。所以,约翰·麦卡锡也和图灵一样,经常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但是,不论是约翰·麦卡锡,还是马文·明斯基、纳撒尼尔·罗切斯特和克劳德·香农,都不仅是计算机的大神级科学家和早期奠基人,也都是人工智能的大神级科学家和早期奠基人。
所以,人工智能可以说和计算机同步发展,但侧重点不同,它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像人类一样会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等)、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等)、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