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信号通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JAK信号通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JA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JAK信号通路的结构和功能,以及JAK抑制剂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和优势。
JAK信号通路
JAK激酶属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家族,这个激酶家族在最初被发现时因为对其功能还不了解,被命名为“just another kinase”,后来随着对JAK激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它有了如今为人所知的名字: Janus kinase (JAK)。JAK这个名字源自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因为JAK激酶在结构上具有两个几乎一样的转移磷酸基团的结构域,在功能上其中一个结构域负责表达激酶的活性,是开门的角色;另一个结构域负责调控激酶的活性,是关门的角色,Janus kinase的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JAK家族主要有4个成员:JAK1、JAK2、JAK3及TYK2,作为JAK-STAT信号通路的核心,JAK激酶参与了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在内的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其中,JAK1在IL-4、IL-13、IL-9、IL-22、IFN等的信号转导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JAK2主要参与红细胞生成、血小板活化和骨髓造血等功能;JAK3主要参与CD8+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NK细胞活性;而TYK2参与干扰素和多种白细胞介素的免疫功能调控。
Schwartz DM,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17;17(1):78
JAK抑制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们知道,IL-17、IL-4、IL-12/IL-23等炎症因子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已经确证的靶点。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JAK-STAT通路与IL-17、IL-4、IL-12/IL-23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调控都有密切关联。以IL-17为例,IL-17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Th17)产生的致炎细胞因子,可以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刺激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8、GM-CSF和CAM-1,从而导致炎症的产生,而IL-23-JAK-STAT通路的异常激活会导致IL-17的过量表达。
Wang R, et al. Front Immunol. 2021;12:715510.
近年来,针对IL-23/IL-17 轴这一信号通路的多种生物制剂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诺华的IL-17治疗性抗体Cosentyx (司库奇尤单抗,商品名可善挺)为例,其目前已经上市获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至重度斑块性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非放射学性轴性脊柱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众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与IL-17类似,针对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众多的以IL-4、IL-12/IL-23为靶点的生物制剂获批上市。而JAK-STAT通路与上述确证的炎症因子靶点的紧密关系使得JAK激酶抑制剂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点具有重大的治疗潜力,科学家也已经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白癜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都与JAK-STAT通路的异常激活有关。因此,众多头部药企和biotech公司争相布局JAK抑制剂。
2011年11月,Incyte/诺华联合开发的JAK1/2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Jakafi)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JAK抑制剂,适应症为骨髓纤维化。辉瑞pan-JAK抑制剂托法替布(tofacitinib,Xeljanz)于2012年11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为全球首款治疗自免疾病的JAK抑制剂。托法替布适应症布局方向主要集中于自免领域,目前已覆盖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关节炎。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10款JAK抑制剂获批,其中第一代JAK抑制剂有5种,第二代有5种。我国上市的JAK抑制剂一共有5种,第二代的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均已上市。
JAK抑制剂VS.生物制剂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领域,目前以TNF、IL-4、IL-17等细胞因子为靶点的生物制剂也显示出了非常优越的疗效。以风湿病为例,EULAR 指南将生物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bDMARDs)与JAK 抑制剂置于同等地位,在治疗流程中二者的优先级相同。根据EULAR指南,所有对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DMARDs)无应答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应使用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进行治疗。
JAK抑制剂与生物制剂之相比,除了具有同样优越的疗效外,还有以下优势:
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都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稳定的用药,而生物制剂都是注射给药途径,因此小分子JAK抑制剂的口服用药方式在药物可及性以及用药依从性方面,明显会更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生物制剂的作用方式主要基于阻断炎症细胞因子。但是,用特定的生物制剂阻断一种细胞因子有时会引起临床感染。此外,由于免疫原性或其他信号通路的激活,治疗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疗效,从而绕过已经被阻断的细胞因子。尽管生物制剂具有治疗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从这种治疗中受益,因此仍需要小分子JAK抑制剂药物填补这一治疗空缺。
小分子JAK抑制剂在联合用药上更具优势,可以和不同作用机制的小分子药物联用,也可以和生物制剂联用。
加拿大的一项纳入215 例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研究表明,排除性别、年龄或病程的因素,JAK 抑制剂与生物制剂相比的停药风险比为0.676(95% CI:0.470.97,P=0.034),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表明JAK 抑制剂具有更好的药物留存率。另外,57.6% 的JAK 抑制剂和31.1% 的生物制剂被用作一线升级治疗。用作一线升级治疗的JAK抑制剂与生物制剂相比的停药风险比为0.593(95% CI:0.400.88,P=0.01),这表明JAK 抑制剂用作一线升级治疗后仍然具有更好的药物留存率。
Machlab K, et al. Real world retention of JAKi is longer than bDMARDs in RA. Poster No. POS0207, EULAR virtual congress 2021
总 结
JAK激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开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的热门靶点。目前,在全球已经有10款JAK口服抑制剂获批,年销售超过150亿美金,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中最大的品类之一。
对于同样表现亮眼的生物制剂而言,JAK抑制剂在药物可及性、用药依从性、治疗耐久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已形成新的治疗格局。
3.目前获批上市的JAK抑制剂绝大多数都是针对JAK1~3激酶,由于在临床上陆续发现存在安全性的问题,导致了被限制使用和监管的黑框警告,市场急需安全有效的下一代JAK抑制剂如TYK2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