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用秦腔做一碗麻辣烫!唱响魅力天水另一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用秦腔做一碗麻辣烫!唱响魅力天水另一面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58732

随着“天水麻辣烫”持续火爆,8000年文明肇始之地的天水全网出圈,风靡全国。但其实,天水这座文化古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探索、去发现: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2700多年的建城史……坐落于丝绸古道上的这座西北小城,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今天,让我们继续寻找秦人留下的痕迹,聆听秦腔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秦腔主要流行于陕、甘、宁等地,别称“梆子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在甘肃有三大流派:一是陇南派,地域涵盖天水市、陇南礼县、成县、徽县、定西通渭等地,其演唱特点为传承西安秦腔的大气,吸收天水秧歌、小曲的特点而成的秦腔;二是耿派,主要在兰州一带;三是董志塬派,也就是庆阳一带。这三大流派共同组成了甘肃秦腔。

《洞天仙歌》演出剧照

光绪二十三年,秦腔名艺人李炳南(艺名金娃)携众来到天水,后与当地“魁盛班”合为一体,更名为“西秦鸿盛社”。剧社在演出中完善自身的同时,不断吸收外地剧种和秦腔流派及地方小曲的营养,在唱腔、演技、脸谱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西秦腔风格,在当时对当地及周边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西秦腔承载着秦人的喜怒哀乐,一路传承了2000多年。哪怕今天,在天水的乡间地头、大街小巷也经久不衰,正所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

秦腔,其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多,各门角色都有拿手的唱段和技巧,风格独特。十三门角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又称“十三头网子”。

  • 四生:生是戏曲中的男性角色,除旦、净、丑外,均称为生或生角,按年龄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幼生。
  • 六旦:旦行是对戏曲中女性角色的总称,按年龄、身份、性格等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彩旦、武旦等。
  • 二净:净行主要扮演性格刚直、粗暴凶猛的人物。净,俗称花脸,可细分为大花脸(也称大净)、二花脸(也称毛净)。
  • 一丑:丑行,由于化妆时多在鼻梁之上抹一白豆腐块式的脸谱,故称小花脸或三花脸,讲究不冷不热,幽默为贵,按人物性格、年龄、身份,分为老丑、大丑、小丑;也可按演出风格分文丑、武丑。

秦腔传承、承载着黄土高原质朴和黄河澎湃的雄壮。作为秦人心声,也凝聚秦人精神,是天水这片土地丰富历史文化蕴载与传承的最佳代表。作为秦人的发祥地,秦腔在天水新时代火爆的语境中正在寻找更多创新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越来越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