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悲惨的童年,爱又不可得,希斯克利夫的扭曲与回归
《呼啸山庄》:悲惨的童年,爱又不可得,希斯克利夫的扭曲与回归
小说《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出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是希斯克利夫在回到呼啸山庄后如何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思想上的新变化——人性的复苏。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后期被塑造为一个心灵扭曲、复仇激烈的魔鬼形象。许多读者都认为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怪物,太过残忍无情。其实,希斯克利夫并未完全泯灭人性,仍旧残存着些许的善良。
特别是他在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希斯克利夫的早期经历
希斯克利夫的出身是不幸的,他是被遗弃在利物浦街头的弃儿。幸好上天眷顾,老恩肖先生收养了他。
老恩肖先生认为希斯克利夫的出现是上帝赐予自己行善的机会,于是把他带到呼啸山庄抚养,给予他比自己儿女还多的关爱。
老恩肖先生的夫人却讨厌希斯克利夫,一直要把他赶走。就连女管家也对希斯克利夫没有好感,邻居的小孩更是看不起希斯克利夫这个“乡巴佬”,认为他没有资格和自己玩耍。
由于老恩肖先生对希斯克利夫的宠爱,老恩肖先生的儿子亨德雷和女儿凯瑟琳十分讨厌、嫉妒希斯克利夫,尽管当时的希斯克利夫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幸福。
但幸运的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关系并没有持续恶化下去,凯瑟琳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希斯克利夫有着相同的性格、相同的思想——都不愿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压迫和束缚。
渐渐地,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亲近起来,最终他们相爱了。
但这并没有改变希斯克利夫的处境,亨德雷同以往一样讨厌希斯克利夫,认为他夺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父爱,因此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折磨希斯克利夫。
恩肖夫人也没有丝毫减少对希斯克利夫的厌恶,经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着亨德雷欺辱希斯克利夫,内心没有一丝触动。
虽然受到老恩肖先生的宠爱,希斯克利夫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欢乐,复仇的种子在他的内心萌芽。
老恩肖先生去世以后,亨德雷变本加厉,将希斯克利夫作为自己发挥家长权威的对象,不断向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施压,将一切不满发泄到他们身上。
生活的不幸,使希斯克利夫拒绝与他人交流,而只愿向凯瑟琳打开心房。凯瑟琳是希斯克利夫生命中唯一的光,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如果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能够持续下去,希斯克利夫虽然经常会受到亨德雷的折磨,但有爱情的支撑和滋润,他一辈子仍可能会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平凡,却也幸福。
然而,事情没有向希斯克利夫希望的方向发展。凯瑟琳在接触到画眉山庄的文明、富有以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接受埃德加的求爱,并试图通过埃德加来帮助希斯克利夫脱离亨德雷的魔爪。
但是,凯瑟琳是天真的,她的想法只能是一场梦,根本不可能实现。
当然,凯瑟琳也不一定是完全错的。她生活在金钱至上的时代,生活在备受兄长压迫折磨的家庭,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诱惑。
自然而然地,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纯真的、毫无杂质的爱情就这样破灭了,希斯克利夫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凯瑟琳是希斯克利夫生命中唯一的光,现在这份光也消失了,希斯克利夫心生怨恨,复仇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扭曲了他的心灵。
希斯克利夫离开了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
3年之后,希斯克利夫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回到呼啸山庄,开始实施可怕的复仇计划。
希斯克利夫处心积虑地从亨德雷手中夺走呼啸山庄,害得亨德雷郁郁寡欢,醉酒而死。
亨德雷的死并没有浇灭希斯克利夫的复仇火焰,他像当初的亨德雷一样凶狠,百般虐待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并将斗争矛头对准了画眉山庄。
希斯克利夫花言巧语地诱惑伊莎贝拉同自己私奔,却在成功后百般折磨、蹂躏伊莎贝拉,令她悲惨地死去。
为了实现自己的复仇大计,希斯克利夫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毫无感情,在小林顿生病的时候竟然不请医生治疗,导致小林顿无辜死去。
对凯瑟琳的女儿凯蒂,希斯克利夫也是丝毫没有同情、怜爱之情,不仅虐待、折磨她,逼迫他和自己的儿子小林顿成婚,还不允许她去看望自己濒临死亡的父亲埃德加,导致天人永隔。
哈里顿敦厚忠实又风度翩翩,凯瑟琳的女儿凯蒂对他心生爱慕,二人坠入爱河。
希斯克利夫得知后大为恼怒,下定决心拆散他们。然而,当他目睹哈里顿与凯蒂相爱的情景时,却追忆起了自己昔日与凯瑟琳恋爱的一幕幕。这时,他心头的仇恨消失了,爱心复活了。
他不忍心再进行报复,他要去追寻凯瑟琳。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希斯克利夫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希斯克利夫的心路
虽然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希斯克利夫的复仇,但《呼啸山庄》的主题并不在此,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人生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就如茫茫沙漠中出现的一片绿洲,让人在苦苦追寻中蓦然看到人性之美。
在《呼啸山庄》中,作者一直要努力展现给读者的是“爱的力量是强大的,恨是无法战胜爱的”,人的天性就是渴望爱,渴望向着温暖的地方聚拢。
但是身处金钱至上、身份第一的时代,这种天性、这种渴望被不断压制,从而扭曲、畸形,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希斯克利夫受到非人的折磨和待遇,内心痛苦,理性完全丧失,只剩下可怕的复仇欲望。
他对亨德雷和其他人的报复,实际上是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报复,他不满社会的不公和冷酷。
当时的英国社会,婚姻最注重等级、门当户对,下层阶级是没有资格与上层阶级联姻的,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结合被认为是自甘堕落的表现。由于这种习俗的存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才那么坎坷,最终走向破灭。
因为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希斯克利夫才选择反抗,只是他反抗的方式和手段过于激烈、极端,违背了伦理和人性。
在《呼啸山庄》中,可以看到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深沉的爱。
希斯克利夫刚回到呼啸山庄,就急忙去看望自己的心上人凯瑟琳。在他心里,凯瑟琳的重要性超过任何人,甚至超过自己。他对凯瑟琳的爱不含任何杂质,超越世俗。
虽然希斯克利夫这次回来的目的是复仇,是要毁掉每一个人,但实际上,他所追求的不过是以往与凯瑟琳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挽回凯瑟琳的爱才是他内心深处的愿望。
对于希斯克利夫而言,凯瑟琳的爱是他最为渴望却又无法得到的东西,他对凯瑟琳还有眷恋,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存在着一丝人性的美好,他还有一颗爱人和被爱的心,只不过这颗心曾经被践踏过,凯瑟琳的背叛让他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再去爱人。
之后的故事说明,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能,它不需要指教,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心灵的呼唤。
在凯瑟琳病重的时候,希斯克利夫几乎一直待在画眉山庄,时时刻刻寻找着和凯瑟琳见面的机会。在得知凯瑟琳将要死亡的消息时,他大惊失色,慌乱地跑到画眉山庄去,完全不像一个历经过世事沧桑的山庄统治者。
他见到凯瑟琳时首先说出的是:“凯瑟琳!我的生命!这让我如何受得了呢!”
由此可见,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是深入骨髓的,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过,正是因为爱而不得,他才会那样心灵扭曲地复仇。
凯瑟琳的死亡对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他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
复仇后的希斯克利夫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快乐,也并没有得到解放,相反,他将自己又束缚到了一个极端的小圈子里。凯瑟琳死去了,他存在的意义也没有了,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剩下的只有麻木。
希斯克利夫麻木地统治着辛苦夺来的呼啸山庄,残酷无情地对待每一个人。他说:“我太幸福了,可我又不够幸福。我的灵魂杀死了我的肉体,可是灵魂它并没有得到满足。”只有凯瑟琳才能带给他幸福和快乐。
凯瑟琳去世后,无人能理解希斯克利夫的感情。
希斯克利夫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他说:“我没有做不公正的事情,所以我不会忏悔。我很快就会来我的天堂,别人的天堂,对我来说一文不值,我一点也不关心。”
对于希斯克利夫而言,凯瑟琳去的地方才是天堂。没有凯瑟琳,世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惩罚了每一个人后,希斯克利夫并没有得到快乐。
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了愧疚。他预感到自己将要与凯瑟琳的灵魂相遇,这虚幻朦胧的爱让他一下子失去复仇的力量,也让他明白,自己做的一切,并没有挽回凯瑟琳,也没有得到她的爱,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不仅没有实现,反而葬送了其他无辜人的一生。
爱终究能战胜恨
《呼啸山庄》描写的英国社会,金钱至上,身份第一,处处弥漫着功利主义的气息。
毋庸置疑,希斯克利夫的人生是悲惨的:前半生他遭受到太多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太多压迫和折辱,等到他积聚了足够的力量时,却迷失了人生方向,采用极端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虽然复仇成功,他却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时刻承受着灵魂的审判。
希斯克利夫最后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复仇的念头,说明希斯克利夫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只是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扭曲了他的心灵,让他变得极端。
虽然希斯克利夫后期被复仇的力量控制,成为一个魔鬼,但是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直到死,他都没有放弃对爱的追寻,最终与所爱的人灵魂融为一体,得偿所愿。小说通过展现希斯克利夫对爱的执着追求,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爱终究能战胜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