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十处传统名胜:从园林到古镇的文化之旅
泰州十处传统名胜:从园林到古镇的文化之旅
泰州,这座江苏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值得探访的传统园林和名胜古迹。从历史悠久的日涉园到纪念文化名人的梅园、柳园,再到富有地方特色的千垛景区,每一处景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泰州十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胜,带您领略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泰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浅海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被称为"海阳",意为面海朝阳。公元前117年,汉武帝时期,泰州首次以"海陵"之名出现在西汉版图上。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大海,泰州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盐场,唐朝时期,泰州的盐赋甚至占到了全国的50%。公元937年,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正式定名为"泰州"。
日涉园(乔园)
日涉园,又名乔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太仆陈应芳基于其私人住宅打造,园名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乔园在后世四百多年间几经易主,园名也不断更迭。咸丰、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购得此园,改名"乔园",并因其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陈从周誉为"淮左第一园"。
乔园现占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布局极其紧凑,以池塘和假山为核心,将数鱼亭、皆绿山房、囊云洞、山响草堂、松吹阁、绠汲堂、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韵轩、来青阁、莱庆堂、蕉雨轩、文桂舫和石林别径等十多处景致融入其中。
可以说乔园不仅是泰州最古老的园林,还是泰州保存最完好的园林,是来泰州一定要去探访的园林,没有之一。
梅园
1984年梅兰芳诞辰90周年之际泰州兴建了梅园(梅兰芳公园)。梅园坐落在泰州市区东郊、有着美丽传说的凤凰墩上。其所处位置三面临水,是一座环境优雅的园林式纪念馆。
梅园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园内假山流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布局精巧。园内种植了大量梅花,品种繁多,数量达到二十余种,多数梅龄在50年左右。
梅园中有"四绝"最值得一看,包括梅亭、梅兰芳大型半身汉白玉雕像、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饰演的杨太真大型汉白玉的艺术形象以及一座巨型石碑。
柳园
柳园是为了纪念古代艺术家柳敬亭先生而兴建的。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说书大师,他的艺术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说书艺术的一个开创性的传奇人物。这座公园位于泰州市区口泰路23号东城河南岸打渔湾,为古"海陵八景"之一的"南濠渔唱"。公园内柳堤环绕,柳树、竹林、桂花林、广玉兰林相互渗透,曲径通幽、古韵犹存,景色别致。
桃园
桃园是为了纪念清代戏曲家孔尚任而建的主题公园。复建的明清建筑风格陈庵,庵堂前后三进,部分两层架构,西侧建有小花园,再现了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期间寓居家庵创作《桃花扇》书稿的场景。
景区观赏桃主要品种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桃研究所,共有三千六百多株、一百一十六个品种,是国内以观赏类桃花为主题的公园中品种最多的。桃园景区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陈庵创作《桃花扇》之意,梅园(梅兰芳)戏剧,柳园(柳敬亭)评话,三园一线,形成泰州"戏剧文化三家村"的独特人文景观。
望海楼
望海楼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初名海阳楼。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改称望海楼。历史上的望海楼经历了四废四兴,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2006年6月,望海楼进行了最后一次重建,复建后的望海楼高32米,取宋代建筑风格。今天的望海楼位于泰州市海陵区凤城河风景区(4A级)内。望海楼不仅是泰州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泰州历史文化的象征。其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被誉为"江淮第一楼"。
泰山公园
泰山公园位于江苏泰州主城区西侧,是全市最古老、面积最大的公园。公园从缘起、发展到形成,历经千余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泰州主城区城市建设、文化发展的历程。岳武穆祠位于泰山公园内岳阜(也称泰岱,俗称泰山)之巅。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是纪念岳飞的祠庙。由泰州兵备副使舒大猷以原泰山祠改建而成,奉祀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岳飞谥武穆。后改谥忠武。遗有《岳武穆集》)。
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由知州陈垓在宋代大儒胡瑗讲学旧址创建,后历经多次兴废。安定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极大,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学说。宋代大儒胡瑗曾在此讲学,并留下"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的教育理念。明代王艮曾在此发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的呼声,并创办光耀哲学史的"泰州学派"。近代,从安定书院走出了李德仁、童凯、侯德元、支秉彝、夏道行等科学家院士等等。
千垛景区
严格来说千垛景区并不是园林,但仍是一处值得探访的风景名胜。这里的"垛"是里下河地区独有的一种农业景观。1200多年前,东旺还是一片沼泽草地,荒无人烟。宋、金战争时,金国元帅金兀术在此安营扎寨,为了防御岳家军,开挖了八卦形战壕,逐渐形成了土丘、土圩。随着江淮上游冲积泥沙使地形增高,水位也增高,使古战场遗迹不复存在,战壕变成了水沟,土丘、土圩则成了四周环水的小岛,最终形成了泽国之乡。
之后勤劳智慧的兴化人民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一方一方使其堆积如垛,形成了可以耕作的垛田,形成了具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兴化垛田奇观。上世纪50年代,垛田便有了"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美誉。同时,垛田也因蔬菜品种全、产量高,而有"蔬菜之乡"的美称。
周氏古宅
泰州周氏古宅,又称"九十九间半",是泰州市海陵区的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民居。周氏到了第二代由于全家吸食鸦片,家产荡尽,最终将宅邸卖给了当时卸任回泰的广东盐大使吴希彭。吴希彭在周家原房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后来的"九十九间半"。整个建筑群按照四条轴线排列,由14个天井组成各自完整的10多个院落。建筑工艺考究,木雕、砖雕、石雕美轮美奂。经过修缮后的周氏(吴氏)住宅,现在已成为泰州中医文化展示馆——泰和堂国医馆。
溱潼古镇
这座溱潼古镇的小院落,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李氏高祖李承霖,清道光二十年恩科进士第一人,被道光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这"三兄弟八院士"就是从溱潼"状元第"走出来的。
口岸雕花楼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江南木商姚氏始建。民国初年,雕花楼易主于经营长江航运的本地儒商李松如,李按照原楼风格续建了西楼和厢楼,并扩建了楼外园林工程。口岸雕花楼曾是清朝边境重要的商贸口岸,也是中朝贸易的重要通道,如今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景区。雕花楼内,木雕、砖雕和石雕等雕刻艺术丰富多彩,如木雕的"福如东海"、"犀牛望月",砖雕的"狮子盘球"、"琴棋书画",石雕的"五福临门"、"五福盘寿"等,都是当时雕刻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十个泰州传统名胜你都去过吗,还有哪些小众的泰州园林欢迎在评论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