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损音乐?位深、采样率、比特率都是啥意思?
什么是无损音乐?位深、采样率、比特率都是啥意思?
在数字音乐的世界里,无损音乐和有损音乐是两个常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位深、采样率、比特率又是什么意思?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无损、有损音乐的含义
常见的MP3、WMA、OGG等格式被称为有损压缩,这意味着它们在压缩过程中会降低音频的采样频率与比特率,从而使得输出的音频文件比原文件更小,便于存储。另一种音频压缩方式被称为无损压缩,它能够在100%保存原文件的所有数据的前提下,将音频文件的体积压缩得更小。将压缩后的音频文件还原后,能够实现与源文件相同的大小和码率。
无损压缩格式包括APE、FLAC、WavPack、LPAC、TTA、Tak、TAC、La、Shorten等,目前常用的无损压缩格式主要有APE、FLAC、TTA等。WAV也是无损格式,但它是没有经过压缩的原始音频。无损格式可以真实地还原音乐的细节,但缺点也很明显:文件体积太大。一首歌少则几十兆,多则上百兆。
二者有区别吗?
音质当然会有区别。MP3是有损压缩,压缩的时候会忽略一些信号,根据压缩比大小对音质的影响也不同。不过要听出音质的差异还得取决于音频文件的质量、播放设备和听者的耳朵。320k高码率的MP3用一般的播放设备和普通的耳朵听,是听不出什么差别的。
从以下同一首歌的两张声频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 无损格式
- MP3格式
可以明显看出,MP3格式上削去了一部分,那一部分就是损失的信号。只不过不仔细听我们听不出来。因为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Hz-2万Hz,超过2万的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如果损失的是超过2万Hz的声音,那就听不出来。
位深、采样率、比特率是什么意思?
1. 位深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为了能够存储声波,人们发明了模拟介质,如黑胶唱片和磁带,它们都是通过电磁波来模拟机械波。模拟介质的缺点显而易见:体积大、难以随身携带、传播过程中抗干扰性差(如模拟电视的雪花点、广播的杂音等)。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索尼和飞利浦联合开发了CD,这是一种全新的存储方式。它的原理是对连续的波形进行取样,也就是用波形上离散的点来代替连续的波(想象一下照片被放大很多倍后看到的一个个小颗粒,像素)。
显然,我们放上去的点越多,采样就越精细,这个采样精度我们称为位深,用bit来表示(1个bit代表一位二进制)。假设采样率是1bit,那么转换后的音轨只有0和1这两个点,也就是我们在用方波表示正弦波。
毫无疑问,更高的点、更低的点和中间的点就都丢失了,我们损失了动态范围。1bit = 6.02db的动态范围,而CD的采样率是16bit,也就是有2^16=65536个点,这样的音乐对于大部分人耳来说已经是难以分辨了,动态范围达到了96db。然而实际听音环境下因为有噪音等等,是达不到这个范围的。于是才有了24bit,甚至32bit的音乐。
不同位深示意图
2. 采样率
如果我们把波形放到坐标系里,位深相当于纵坐标的精细度。而横坐标的精细程度则称为采样率。想象一段每秒振动20000次的声波,如果我们每秒只能采集12000次,那我们就漏掉了其中的8000次振动,也就丢失了信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根据香农的采样定理,当采样率大于等于一段波形最高频率两倍时,我们就可以不失真的表示这段波形。CD的采样率44.1kHz = 44100 > 20000 * 2。
3. 比特率
位深采样率声道数=比特率(码率),也就是每秒通过的比特(bit)数。以CD来举例,16 * 44.1k * 2 = 1411.2 (kbps)。
WAV的最大缺点是体积太大,在早期存储设备容量偏小的情况下,WAV显然是很不理想的。于是人们就开发了各种压缩算法,比如MP3、WMA等等。MP3这种格式可以极大的压缩占用空间,但是压缩过程中去掉了一些信息,于是这个过程就叫做有损压缩,我们把MP3叫有损音乐。
当大家的手机或者音乐播放器容量越来越大,很多人就不满足于MP3压缩的音质,但同时仍觉得WAV太大,这时就出现了FLAC和APE等大家熟悉的无损格式。所谓无损,是因为WAV在压缩成FLAC时并没有损失任何信息。这个过程是无损压缩,并且FLAC可以完好的解压缩成WAV。比如我们把文件压缩成ZIP或者RAR,解压缩过程显然不会损失任何信息。
总结
对于我们拿手机听歌的普通人来说,320kbps的MP3格式的其实已足够了。即便下载下来无损音乐,我们的手机解码功能也没那么强大,听不出来太大的差别。再加上我们两三百、几十块的耳机,也听不出来啥效果。如果真的想享受无损音乐,先买个两三千的音乐播放器,再买个两三千的耳机,再谈享受吧。——其实这个价格,只是音乐发烧友的入门级级别。
本文原文来自IT知识分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