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五服、华夷、四大部洲——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九州、五服、华夷、四大部洲——中国古人的世界观
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儒家的九州、五服、华夷与佛教的四大部洲,共同构建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古代中国受儒家的影响非常之深。因此,古代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有着非常浓厚的儒家色彩。古代中国的两种政治地理想象,一种叫九州,一种叫五服。在《尚书·禹贡》里,所谓九州,指的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说文解字》里头说,“水中可居曰州”,这是在说,“州”原本指的是被水环绕的陆地。到了后来,九州成了中原政治地理空间的想象基础,有些时候“九州”还会被我们直接用来指代国家。而五服指的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这是另外一种政治空间秩序。它指的是以国都为中心,每五百里为一个圈层,由内而外分为五个等级,以此来标志政治影响力从强到弱的辐射次序。
虽然所谓五服和九州看上去非常不同,但两者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五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理想关系,九州则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内部通过政治分区来进行管理的实际体制。自秦汉以后,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大概就是这两种“基本形态”了。
除了九州、五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华夷。对于更广大的世界,古代中国人是通过华夷秩序来完成想象的。简单来说,华就是中原,夷就是不受中央王朝管辖的四方。但是所谓的九州、五服、华夷,它们都没有绝对的边界。晚明清初欧洲传教士到来之前,中国人对世界的感知基本上都是基于前面所说的这套模型,再套一个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当然,除了这套我们所熟知的儒家世界观之外,古人另外一套很容易被忽视的世界观,也就是佛教的世界观。佛教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但这一套“地图”关心的不是现实的地理,而是超脱的宇宙。
比如说,佛教宇宙观认为,宇宙中包含千千万万个世界,每个世界的中心,都是一座巨大的山体。山的周围是茫茫大海,大海的四方,漂浮着四块陆地,也就是所谓“四大部洲”。
这样一种超脱的宇宙观,在古人眼里还能够跟现实的地理结合在一起。比如,佛教宇宙观里的四大部洲之一南赡部洲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所以,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头,就用这个概念来理解现实,他说,南赡部洲有“四主”,“南象主则暑湿宜象,西宝主乃临海盈宝,北马主寒劲宜马,东人主和畅多人”。这里说的“四主”,其实暗指的是南方的印度、北方的游牧帝国、西方的波斯和东方的大唐。
在古人的实际生活当中,儒家世界观和佛教世界观并不完全是泾渭分明的。有了书面例证就是名叫《四海华夷总图》的地图,名字很儒家,但里头用了“南赡部洲”这个概念。除此之外,这张图上还画有长臂国、长脚国、君子国、小人国、无肾国、穿心国、西女国等等地方,这显然还混杂了《山海经》《淮南子》当中的志怪传说。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