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有望4月立项,正从技术、人才和工厂等方面摸底汽车行业
小米造车有望4月立项,正从技术、人才和工厂等方面摸底汽车行业
小米造车计划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最新消息显示,小米最快有望在1-2个月内正式立项,品牌定位将对标小鹏汽车,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
小米造车进入快车道
知情人士透露,小米集团正在快速推进造车事项,最快有望在1-2个月内立项,初步讨论的品牌定位与小鹏汽车类似,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该计划的直接负责人为小米老将王川。
2月底,雷军曾约见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咨询造车事宜。接近雷军的行业人士表示,“最快在这个月或者下个月,小米造车可能就会立项。”
王川:小米造车的关键人物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雷军是耐力极强的长跑型选手,造车和手机兼顾,问题不大。而造车计划的直接负责人是小米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战略官王川,其曾是小米电视的掌舵人,小米电视被认为是小米手机之外最成功的业务之一。
“小米造车的负责人是王川,这几乎是内部共识了。”消息人士称。有车企高管也表示,“去年一年,王川经常往理想汽车跑,如果小米造车的1号负责人是雷军,2号负责人就是王川。”
王川于2012年加入小米,先后掌管过电视部、参谋部、中国区、大家电部,参与了产品研发、生产、渠道、销售等全链条工作。王川已经成为雷军多年的业务搭档和好友,据媒体报道,雷军曾对王川说:你干什么我都支持。加入小米之前,王川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曾创立影音娱乐设备公司雷石科技,以及多看科技,这是小米盒子的前身。
小米造车的具体布局
王川正代表小米集团摸底汽车行业,寻求人才、技术和工厂制造等各种资源。
在人才方面,王川已经在和一些汽车行业的优质高管接触,寻求汽车公司CEO人选。但消息人士同时透露,这个计划尚未确定,不排除最后是小米自己人担任CEO。
技术方面,王川也在接触行业项目,接近小米高层的资本人士表示,小米希望通过投资对汽车产业链进行了解,投资动作很可能先于造车项目浮出水面。目前,小米重点关注的是智能驾驶相关的硬件技术,包括芯片和激光雷达等。
而在工厂制造方面,小米也有多处行动。消息人士透露,小米与宝沃汽车和定位于城配物流的开云汽车等都有接触,但是与宝沃汽车的洽谈已经停止。“小米也想过找比亚迪等车企代工,但比较担心后者的资源投入度和可控性。”消息人士表示,“因此倾向于寻找有生产资源,便于通过重组进行控制的合作方。”
造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业务逻辑来看,手机公司跨界造车不算新鲜。今年初,苹果公司造车传闻就开始蔓延,先后传出与现代汽车、戴姆勒集团等洽谈造车合作的消息。
国内的手机巨头华为虽然没有造车,但也通过推出全栈方案与车企合作,车身将贴上华为汽车方案的品牌标志。去年11月,任正非签署内部决议,声明华为三年不造车,三年过后,华为一旦启动造车计划,此前与车企的合作就会成为丰厚积累。而小米是否应该造车,似乎已无悬念。
今年初的美国禁投令成了小米造车快速行动的催化剂。1月15日,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政府将9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与中国军方相关”的黑名单中,其中包括手机制造商小米。根据相关投资禁令,美国投资者需在今年11月11日前出售所持“黑名单”公司的股份。
禁令生效前的3月13日,美国联邦法官做出裁决,要求暂时停止执行国防部针对小米的禁令。
综合目前信息得知,虽然美国暂停了对小米的禁令,但小米并未就此停下造车的脚步,造车依然是小米至关重要的“Plan B”。“华为把荣耀手机业务卖了,还有基本盘,如果有一天小米手机业务遇到阻力,就危险了。”有行业人士分析。
此外,手机产业体量显然不如汽车行业。虽然小米集团已经是一家港股市值超过5500亿元的手机巨头,也推出“手机+AIoT”战略来寻找增量,但新造车公司蔚来在2020年仅销售4.3万台电动汽车,市值高点就超过900亿美元,逼近小米集团。
各路资源和资本也都在涌入新兴造车行业。2020年以来,新造车头部公司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已经分别囤积资本超过300亿元,将在人才、芯片、智能化和动力技术、线下销售和服务渠道、充换电设施、海外市场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投入和布局。即便是科技巨头跨界造车,所剩的时间窗口也已经不多。
再加上国际间的风向变幻不定,小米造车还可以更快一点。
小米造车或将立项,5000万美元投资后雷军要对标小鹏汽车PK
时隔一个月后,小米造车的传闻再度被曝出。
3月19日,据媒体报道,接近雷军的投资方、车企高管等知情人士,均透露小米集团正在加速推进造车事项,预计在未来一到两月内正式立项。根据传言,小米造车的品牌定位将对标小鹏汽车,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品牌,项目负责人为王川。
公开资料显示,王川为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同时还是小米电视的掌舵人。根据此前报道,王川曾多次给出报告建言小米造车,但均被雷军认为风险过高而否决。
在外界看来,小米造车选择对标小鹏而非蔚来,一来是受小米自身品牌形象局限,二来是为了规避打造高端品牌所需要高额的营销投入。新造车势力中,定位高端的蔚来汽车创立至今累计亏损300亿元,毛利转正的时间也晚于小鹏、理想。
业务上的瓶颈,显然是推动小米重拾造车兴趣的关键。无论是手机还是loT,都无法支撑起小米的持续增长。与之相反,新能源汽车在资本端和业务上的潜力逐渐显露,已催生无数的新挑战者。此外,随着吉利、比亚迪等车企代工的放开,汽车制造的门槛已大大降低,跨界造车已然有成熟路径可循。
但与此同时,造车仍然需要持续性的高投入和技术积累,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时上路,不仅要直面蔚来、小鹏、理想,以及价格逐渐下探的特斯拉,还有同时起跑的百度、苹果,以及逐渐觉醒的传统汽车厂商。
手机业务遇瓶颈,小米直面短板
早在今年2月,小米确定造车的消息便传出,彼时,小米官方以暧昧态度回应,称集团“就相应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事实上,传闻将主导小米造车事业的王川,一直是小米高层中造车的重要倡导者。此前,早在2018年和2019年,小米均考虑过造车,其中2019年三季度时,王川提出认为2019年底到2020年初是小米入局造车的时机,并拿出详尽的汽车行业调研报告向雷军建言。
然而,或许是彼时小米的loT业务仍在高速增长中,小米不需要过于冒险的举动;又或许是造车的高昂代价,最终雷军望而却步。
在业内人士看来,手机市场的瓶颈,是推动小米最终下定决心找寻新业务方向,入局造车的原因。从2015年至2019年间,智能手机的收入占小米总收入的比例从80.4%逐步下降至59.3%。
这背后,智能手机市场已然增长见顶。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年全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为3.08亿,相比之下,2016年最高时曾达到年出货量5.6亿部的高点,到2020年已下降近50%。虽然业内预计未来5G换机潮将到来,但这些利好因素仅能中短期促进出货量的回升。长期来看,手机业务已然成为红海市场。
事实上,在手机之后,小米曾将loT业务视作“下一个十年”的重要支撑点。近五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营收占比大幅上升,从13.0%升至30.2%。
然而,这项收入的前景并不如预想般广阔。小米集团2020年二季报显示,当季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的收入为1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速降为2.1%。此外,这项收入中,除了电视等少数品类外,loT业务无论是利润还是市场空间都很难代替手机成为新的增长点。
与此相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却在稳步走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1年前两个月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7万辆和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倍和3.2倍。特别是小米想要切入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留给了中国品牌更多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跨界造车的环境逐渐成熟。无论是百度与吉利的合作、上汽与阿里的合作,还是江淮代工蔚来,汽车制造的门槛逐渐降低,小米已有更多可循的路径。
小米造车,从零开始?
在外界看来,从集团回应和媒体报道中都显示出小米造车的意愿已逐渐明朗。
事实上,小米对汽车的兴趣由来已久,如今知名的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在早期均曾获得小米的投资。天眼查App显示,蔚来在2015年A轮融资时,雷军通过顺为资本参与其中;此外,小米在2016年和2019年两度投资小鹏,其中最大的一笔是2019年11月小鹏总额4亿美元C轮融资中,小米通过旗下Fast Pace Limited公司投资了5000万美元。
除了对新造车整车公司的投入外,过去几年中,虽然小米多次否认将直接进入造车领域,但其对产业链上的投资并未停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但即便如此,要切入造车领域,小米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蔚来财报,2020年交付4.37万辆,公司净亏损53亿元。从创立以来,蔚来已累计亏损300亿元以上。而传言小米造车事业要对标的小鹏汽车,2020年净亏损也达到27亿元。
蔚来之所以“巨亏”,在于其主攻高端品牌,因此营销和品牌投入上花费巨大。在外界看来,小米选择对标小鹏,一是与以往小米的品牌嫁接,二也是为规避高额的品牌投入。
从财报来看,小米现金流的确充沛。根据小米集团财报,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559亿元。其2019年全年净利润为117.6亿元。
但要从零开始投入造车,对于小米而言仍然压力不小。事实上,随着5G换机潮的到来,小米等手机厂商正在加大线下布局力度,主营业务上也正值用钱之际。此外,小米在整车上的积累实在薄弱,投入几乎要“从零开始”。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查询到的信息来看,小米有关汽车的专利申请有34项,包括汽车定速巡航、智能座舱、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方向。
但对于整车制造,尤其是电动车最为核心的电机、电控、电池技术,小米的积累仍然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