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走进赵王城:战国时期赵国都城的辉煌与沧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走进赵王城:战国时期赵国都城的辉煌与沧桑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LLTAI30521C9S7.html

赵王城,这座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的宫城遗址,见证了赵国近二百年辉煌历史。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从廉颇的攻城野战到平原君的三千食客,无数历史故事在这里上演。如今,这座被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以其保存完好的城墙遗址和龙台基址,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河北邯郸赵王城城墙遗址

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刘邵在《赵都赋》中曾这样描绘赵王城:
“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天造,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从这些文字可以想象出赵王城当年的巍峨壮观气象。

据专家考证,在赵敬侯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之前,赵王城就已有西城,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扩建了东城和北城,前后历经180多年繁荣辉煌期。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下邯郸后,“皆徙其民于河内,夷其城廓”,这里说的“城廓”便是赵王城。

赵王城在它曾经辉煌的近二百年峥嵘岁月里,曾在春秋战国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郸崛起为当时大都市之一的雄厚基础,上演了不知多少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在这里舌战群儒,力排众议,推出胡服骑射改革壮举;文臣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武将廉颇攻城野战,所向披靡;平原君率食客三千,指点江山,纵横捭阖;毛遂自荐,一言九鼎,歃血为盟,联楚抗秦……鼎盛时期的赵国,沃野千里,是战国后期能与强秦抗衡的大国。

地理位置与城市布局

赵王城遗址位于河北邯郸市区西南,恰好位于沁、渚两河之间,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带。考古资料显示,这里曾经河渠纵横,湖泊密布,现在市区和平路东西一线就是古代沁河下游的走向。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沁河流出邯郸城后入于湖中,这湖的位置就在今和平路与光明大街交岔口偏东南一带,然后再入白渠,即现在的滏阳河。

邯郸博物馆的学者研究提出:殷商末年,邯郸已成为当时较大的邑镇,作为殷商王朝的军事堡垒和政治活动场所而存在。西周时期,邯郸先后划属邶国和卫国管辖,春秋时期邯郸一度处在狄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588年,邯郸被并入晋国版图。公元前500年左右,晋国的“六卿”之一赵简子掌握了晋国实权,伐卫获得了500户安置到邯郸,此后邯郸成为赵简子的私邑。赵简子委派族人赵午为“邯郸大夫”,经营和治理邯郸。

春秋战国时期,邯郸城的金属冶炼技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当时邯郸的冶铁业与宛(今河南南阳)、棠溪(今河南西平县)同享盛名。“冶金工业”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良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人们当时已经学会利用畜力,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也极大丰富。同时,在政治上,邯郸的统治者赵氏家族对土地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农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这些都为当时的邯郸农业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到战国初年的赵襄子三年(公元前455年),史书上就有了“邯郸之仓库实”的说法。

四通八达的交通进一步促进了邯郸工商业的繁荣昌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称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处在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上的南北交通大道的必经之地,这条南北大道至今仍是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必由之地。

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为手工业者和商人自由迁移,从事独立的个体劳动和商贸经营活动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商业和贸易活动在邯郸已相当频繁和繁荣。

晋国赵氏家族正是看到了邯郸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赵简子时就确立了由山西向东、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向东发展,占领邯郸一带的富庶地区,再向北发展,兼并代国。赵定都邯郸,就是最终实现这一战略的重大决择。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即位后,遂迁都邯郸。于是,就有了巍峨雄伟的赵王城。

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

赵敬侯迁都邯郸后,对邯郸的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为了避免王宫和居民混杂,敬侯把邯郸城规划成两大区域,一是宫城区,相当于国家的行政办公中心,可能类似于后来的北京故宫;二是大北城,主要是赵都的商业贸易和居民生活区。

宫城选址在邯郸城西南方的丘陵高地,现在的赵王城遗址位置,兴建了赵国宫城。大北城大致就是我们目前邯郸的主城区。赵都邯郸城的总面积约二千万平方米。

现邯郸市区地下6-9米深处的战国汉代文化层,就是这座故城的历史见证。这样的都城布局符合我国古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城建特点。

宫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相互毗邻的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南北2.5公里,东西2.2公里,总面积512万平方米。相传当时的殿宇楼阁是“雕梁画栋”“金砖玉瓦”“层楼疏阁,连栋结阶”,是一组规模空前、气势壮观的庞大宫殿建筑群。远远望去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巍峨壮观。

大北城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起现在的曙光街一线,西至今建设大街,最宽达3240米;南起庞村至贺庄一线,北至灵山以东联纺路一线,最长4880米;同西南的赵王城最近间隔仅有70米,两两相望,咫尺相近。当年赵都邯郸先民在这里进行工商贸易、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在大北城的西北端灵山一带,建有赵国的郊外花苑离宫,主要由插箭岭、铸箭炉、梳妆楼与照眉池等组成,这些古迹遗址在现在的赵苑公园内,相传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训练将卒之地。大北城东北还建有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演习“连聚非一”的丛台,即现在的丛台公园。

此外,赵国在邯郸周围方圆百里之内还建有讲武城、台城、午汲城、固镇城、店子城、易阳城、界侯城、九龙口城、讲武城、邺城、鄗城和平邑等卫星城,加上沙丘、信宫等离宫别馆,与邯郸主城共同组成了一个密集的城市群体,这就是邯郸流传的“十二连城”之说。可以说,赵都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在当时的诸侯都城中屈指可数。


河北邯郸赵王城遗址“龙台”和旁边的农田

经济繁荣与文化传承

邯郸作为当时中原地区的贸易集散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当时黄河以北的一大都市。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所见,当时的邯郸,商贾云集,南来北往,车水马龙。“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中原经济城邑温(今河南温县)、轵(今河南济源县)的豪商就“北贾赵、中山”。邯郸历史上出现了几位富可敌国的大商人,留名史册,他们是:郭纵、卓氏和吕不韦。

郭纵、卓氏在邯郸“以冶铁成业与王者埒富”,货殖成家。吕不韦居邯郸“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大发横财,尚不满足,最后奇货可居,做成了贩卖秦国国王的大生意。

战国时邯郸总人口应不下三十万人。同时,平原君赵胜在邯郸城建起了中国建筑史的第一座楼,“平原君美人居楼上”,开创了中国建楼历史的先河。

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期(前325—前265年),邯郸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武灵王锐意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富国强兵,北略中山,代道大通,扩地千里,疆土达到最大。

与此同时形成的赵歌、赵舞、赵鼓、赵瑟、赵词、赵曲等都具有鲜明的赵文化艺术特色,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传并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然而,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仅仅是一项军队作战方式和士兵服装的革新,虽然极大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但战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实力的较量,与秦国商鞅变法的全面、彻底性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最后与秦国的反复较量中,赵国渐渐不支。

赵孝成王时(前260年),首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四十五万大军覆没,使国家军队的有生力量丧失殆尽,后来的“邯郸保卫战”(前257年)又耗尽了赵国的国库粮仓,这时赵国元气大伤,邯郸城空财尽,国运急转直下。“窃符救赵”虽解邯郸一时之围,而再也无力阻挡“横扫六合”的百万秦军。终于在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邯郸城,虏赵王迁,赵国灭亡。

从此,邯郸由赵国的都城变为秦邯郸郡的治所,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始设邯郸县。邯郸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衰退之路。

赵国虽亡,邯郸城并未因而被毁,赵王城依然矗立。但历史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陈胜部下武臣及原赵国王族赵歇,先后相继在邯郸号称赵王,但均如昙花一现。转年,秦将章邯引兵再破邯郸,昔日的金城汤池,毁于一旦。

“三晋河山仍不改,六王宫殿已全非!照眉池冷荒烟合,讲武台空野雀飞。”再多的感慨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一叹两千多年!

今天的赵王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国古都城遗址,城墙遗址和龙台基址犹在,保护区内是大片农田,农民就在里面耕种,漫步其中,别有感慨。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