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香港这样的特色旧楼,你见过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香港这样的特色旧楼,你见过吗?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A56S1HK05561QDT.html

香港的许多建筑物都是城市地标,承载着时代记忆。其中,唐楼(俗称“骑楼”)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式风格民宅,由华南地区商人兴建,曾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广泛流行。

唐楼通常楼层不高,没有电梯,与现代化的西式洋楼形成鲜明对比。19世纪50年代,太平山街一带开始兴起唐楼建筑,从此,唐楼便成为了香港都市景观的一部分。

唐楼的兴衰

香港最早期建成的唐楼如今已所剩无几,成为城市中的珍贵遗迹。其中,位于威灵顿街120号的唐楼建于1884年,是香港现存最早的唐楼之一,2017年被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威灵顿街120号唐楼(图源:维基百科)

在20世纪20年代,钢筋混凝土开始被用于建筑,湾仔石水渠街的多幢唐楼就是采用这种新材料建造的。到了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让唐楼更加典雅。此后几十年里,唐楼越建越高,直到50年代末,更高大的建筑兴起,唐楼开始逐渐失宠。

然而,在过去十年里,香港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保育项目,致力于保护和修缮这些建筑瑰宝,让它们重新获得关注。

旧楼活化成打卡热点

香港在保留历史建筑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有不少成功活化旧楼的例子。例如,位于湾仔庄士敦道的和昌大押,建筑群由4幢楼房组成,其4个阳台是相连且打通的长廊。该楼宇始建于1888年,2002年获批香港二级历史建筑,2008年完成活化工程后改为餐厅酒吧,成为游客来湾仔的打卡热点。


湾仔庄士敦道的和昌大押

同样是湾仔知名历史建筑的蓝屋,位于石水渠街72A,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曾为“华佗庙”。其后该处被活化成湾仔民间生活馆(香港故事博物馆),同时亦是一个艺术空间,可以举办不同的文艺活动。蓝屋附近还有不少色彩斑斓的特色唐楼建筑,统一以颜色命名——红屋,橙屋,黄屋,蓝屋,粉屋……它们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湾仔蓝屋建筑群

“618上海街”的华丽转身

位于九龙旺角的“618上海街”是一排由14幢百年唐楼建筑群组成,街道号码由600至626号,非常具历史气息,4幢为战后住宅楼房,10幢为战前商业楼宇。这里的唐楼群有13条麻石柱,昔日的浮雕书法依然可见。如今这14幢唐楼已华丽转身,被活化成文创空间,也是喜爱古旧建筑旅客必到之处。

旺角太子道西190-220号还有16幢战前唐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楼群以装饰艺术风格建造。建筑楼底高,阳台宽敞并设有室内厕所,比一般唐楼好,有“摩登”住宅的美誉。现时唐楼群已被活化,有着檐廊和竹形栏杆等装饰。地铺进驻了多家园艺店,琳琅满目的花卉植物令整条街道洋溢愉悦的氛围。

最美的唐楼“雷生春”

上世纪30年代,最美的唐楼在九龙,是位于太子道西和荔枝角道119号的“雷生春”,始建于1931年。建筑的外部有线条优美的弧型扶手围栏,全部经过精心翻修后恢复旧观,并改为一所中医药中心。

距“雷生春”不远的旺角花墟内,也有一排建于上世纪30年代、洋溢新艺术风格的唐楼经过维修活化,展现新面貌。而战后兴建的唐楼,不但外貌更为流线型,而且更实用,是当时的典型特色。香港有很多地方仍有不少这种战后兴建的唐楼,例如大坑一带的狭窄街道上就有多幢紧贴在一起的唐楼,提醒行人和居民,这里原是一条渔村。

因一部电影免遭清拆的唐楼

在上环的永利街,就是一个受保护的唐楼区。该街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一度面临清拆重建。2010年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就在这里取景,电影上映后,唤起观众对保育旧建筑的关注,这几幢唐楼也因此得以保留,免遭清拆。

而在同样位于上环的西街,一栋建于战前的唐楼更得到了艺术化的升级。来自葡萄牙的街头艺术家Vhils(原名Alexandre Farto,以将切·格瓦拉的脸雕刻在建筑外墙上闻名),刻画了一幅引人注目的巨型肖像。在创作过程中,Vhils将外墙上的沧桑斑迹巧妙地融入肖像,整幅作品在展现唐楼悠久历史的同时,还与上面的传统砖瓦屋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全港仅存的弧形转角唐楼之一

深水埗青山道301及303号为香港硕果仅存的弧形转角唐楼之一,建于1933年,于2019年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但此前业主计划清拆重建。该幢唐楼街道交界的外墙为圆角设计,整幢楼宇向街部分有6枝柱梁支撑露台,而露台仍保留特色栏杆,同时窗框是沿用旧式设计。楼宇沿用唐楼“下铺上居”的特色,地铺是24小时营业的“洪庆海鲜烧腊饭店”,而楼上现已分间为㓥房。

2022年2月该幢唐楼因路边有杂物起火,大量浓烟攻上唐楼,扑熄后近发祥街外墙及栏杆均被熏黑。大厦及后于同年4月复修完毕,但整栋楼仍然空置中。该幢唐楼连同青山道291及293号唐楼,此前计划改建为22层楼高的住宅大楼。目前发展商正与政府部门研究保育方案等细节,希望可以保留上述历史建筑部分。

深水埗旧楼密集

深水埗的旧楼群里,保存着一些楼高三四层的战前唐楼。元州街75号,是一幢屹立90年的米黄色唐楼。大门上方挂着紫红木牌匾,“医道惠民”四字,盛载了大半世纪以来,黄道益中医世家三代扎根深水埗,在本地研制活络油、赠医保育的故事。

2022年2月,香港市建局宣布即将展开“深水埗地区规划研究”,目标范围正是密集旧楼群,当局称范围内有1800幢大厦。据知,区内至少有820幢楼龄达50年的旧楼,而战前唐楼则有24幢,占全港四分一,最早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有学者说,战前唐楼又称“骑楼”,起源于香港、建筑风格更传至内地,但随市区发展被大量拆除,仅余约100幢分布零散。有研究发现,过去20年,深水埗拆了45项历史建筑,22项涉市建局重建工程。

大型重建不可避免,这些最古老的香港建筑,也将重获新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