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好绝!这惊艳世界的「釉」惑
【原】好绝!这惊艳世界的「釉」惑
单色釉瓷器,以其纯净一色的釉面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最高境界。从原始青瓷到各种颜色釉的创新,单色釉瓷器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陶瓷工艺的辉煌成就。
单色釉,指瓷胎外施单一色彩的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纵观历史,单色釉瓷的发展,从“青釉”破土,到“各种颜色釉”开枝散叶,美轮美奂,五色俱全……一举成为不可逾越的经典。
最早的青釉诞生的想象复原场景:将近4000年前,一只刚刚做好的陶坯,意外沾染到草木灰,之后经高温烧制,竟闪现出美玉般的青色光芒。 摄影/黄小黄 李谦 ,制陶/王宏伟
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陶器是世界的,瓷器却只属于中国。华夏文明最早孕育出瓷器,并独领风骚数千年。
中国最早的瓷器是原始青瓷,之所以称“原始”,不仅因为出现年代早,也因为这青色始于“意外”,成于天然。华夏祖先在机缘巧合下,用草木灰制釉,又因烧造时的天气、窑温等因素的随机碰撞,创造出变化多端的青釉。
唐代,中国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业格局,“南青”是指南方的越窑青瓷,到了宋代,同在浙江的沙埠窑,迅速吸收了越窑的工艺,之后又传递给浙江西南部的龙泉窑。青瓷的釉色之美,在这三座窑的演绎下,层次分明,丝丝入扣。
元代龙泉窑青釉带座大吉瓶。 摄影/动脉影
宋代,南方地区出现了一种质感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光泽的瓷器,称青白瓷(或影青瓷)。青白瓷那种淡泊虚静、自然天成的意趣,与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于是很快风靡大宋,成为时代的宠儿,行销数百年不衰。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霁,是雨过天晴的样子,因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霁月难逢”“夜雪初霁”“霁虹初现”等清词丽句。而在中国瓷器中,以“霁”命名的釉色不多,其中就有霁蓝,也称“霁青”“积蓝”。霁蓝以钴为呈色剂,烧出的釉色近乎深蓝,在明嘉靖时期,升级为祭天礼器之色,所以也称祭蓝。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瓜皮绿,堪称绿釉中的当家花旦。自明宣德时创烧,至嘉靖时才取得技术突破,这与嘉靖帝崇尚道教密不可分。当时艳丽的五彩瓷备受喜爱,配色尤以“红浓绿艳”取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陶工着意提升绿釉的表现力,也因此成就了瓜皮绿的高光时刻。
所谓白釉,并非白色的釉,而是要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或含量极低)的釉料,施于洁白的胎骨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所以,人们只是习惯将透明釉称为白釉。白瓷,萌芽于北朝,在隋代走向成熟,鼎盛于唐宋。这其中,邢窑是唐—五代时期最著名的白瓷窑口,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大唐盛世,邢窑白瓷的走红,像下起了一场大雪,让白色席卷天下。而其他色彩的瓷器,也因此有了发展机会。单色釉的概念开始丰富起来,瓷器的世界也变得多姿多彩。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化妆土,是一种含铁量较低的白色黏土,将它调成浆,薄涂抹于瓷胎上,可遮盖胎体的粗糙、暗淡,从而烧出较为光洁的白瓷。这波操作就像爱美之人化妆,所以这种色浆得名化妆土。隋唐时期,邢窑以烧制白瓷著称,其中又分为无需涂抹化妆土的精细白瓷,和需要使用化妆土的粗白瓷。后来,巩义窑、定窑白瓷都曾使用化妆土。
德化白瓷,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与其他白瓷相比,它有洁净细腻、温润典雅、如脂似玉等特点。出色的表现,得益于德化当地的瓷土有着低铁高硅的特性,天然适合烧白瓷,有些德化瓷甚至可以不施釉,单纯以白胎悦人。明代,德化白瓷获得空前的发展,不但行销全国,还远销海外。同时,德化窑涌现出何朝宗等著名工匠,创作出栩栩如生的瓷质雕塑作品。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就瓷器而言,唐代追求秘色与白釉,而宋代茶盏则以黑色为上。两宋时期,黑瓷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大多通过茶文化来体现,但是,随着宋徽宗等人的远去和斗茶文化的衰落,黑釉盏为代表的黑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代名窑定窑,以烧制白瓷驰名于世。不过,定窑也烧制黑釉、绿釉、黄釉、酱釉等多样釉色。明初《格古要论》中,记载了一种叫做“紫定”的釉色。但紫定到底是什么颜色,一直众说纷纭。经过专家调查研究,或许宋人眼中的“紫”,并非我们熟悉的“紫”,而很可能是酱褐色。酱釉瓷器模仿酱色漆器烧制,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在瓷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黑瓷并不怎么起眼,但它的存在,与其他单色釉瓷器一起,构建出一个缤纷世界。清康熙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一种名为乌金釉的黑釉瓷,它乌黑如漆,亮丽如镜,由上等的青料、白釉、紫金釉,和少量的石灰、凤尾草配制而成。其中,紫金釉和青料是发色的关键。乌金釉开创了混合呈色剂的先河,在釉料配置上达到了技术制高点。
在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吉祥、富贵,而红釉瓷,则因为烧制难度大、传世范围小而倍显名贵,被誉为“千窑一宝”。历史上,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永宣时期(永乐、宣德)创烧的鲜红釉,它色泽如红宝石般鲜亮。到了明后期,红釉瓷器烧制技术失传,直到清代康熙早期,还无法烧制出好的红釉瓷器。清康熙年间,郎窑红独树一帜,最可爱的红釉,当属豇豆红,有娃娃脸、美人醉、桃花片之称。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传统文化中,黄色是尊贵皇权的象征。而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正黄釉的烧制成功,则要到明代。明弘治帝重视祭器,令御窑厂全力以赴烧造单色釉瓷器,由于工艺上不断创新,便有了“娇黄釉”。到清康熙年间,御窑厂又创烧出具有粉彩质感的淡黄釉(也称“蛋黄”或“柠檬黄”)。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温碗执壶局部,瓷质如玉,白中微微泛着青色的光泽。摄影/勇汽水
雍正皇帝崇尚简约、素净、纯粹,瓷器品味极佳。他在位期间,单色釉瓷器的烧造最为鼎盛,其品种之丰富、水平之高,达到了历史顶峰。雍正时期,创烧出一种名贵釉色——胭脂水釉,它以微量黄金作为着色剂,经低温烧制,所得颜色绮丽如胭脂,娇艳欲滴。雍正皇帝高超的个人审美,是中国陶瓷烧造技艺的成熟,也是时代的美色追求,创造出古代陶瓷史上最具欢愉与活力的“多巴胺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