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805岁嘉定孔庙修缮开放:修复重点是如何“打牮拨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805岁嘉定孔庙修缮开放:修复重点是如何“打牮拨正”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15040

上海嘉定孔庙,又名学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之一,被誉为"吴中第一"。经过历时一年半的全面修缮,这座拥有805年历史的古建筑于2024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此次修缮工程重点解决了建筑倾斜、排水不畅等问题,采用了"打牮拨正"等传统工艺,力求在保持文物原状的同时,恢复其历史风貌。

上海嘉定孔庙,又名学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历史上陆续修缮、增扩、重建达70余次。近30年来,又多次进行修缮、维护,保存完好。2023年至2024年,嘉定孔庙启动全面修缮,并进行改陈工作。


状元桥

上海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1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是嘉定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循中轴线依次有仰高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土地祠、乡贤忠孝祠、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等建筑。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源头,“规模显焕、甲于他邑”,在县级文庙中,有“吴中第一”之称。


嘉定孔庙鸟瞰图

在8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嘉定孔庙作为当地教化和礼乐的源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明代名震江南文坛的嘉定四先生“唐时升、娄坚、程嘉燧、李流芳”,著作等身的清代乾嘉学派巨擘钱大昕、王鸣盛等都曾在嘉定孔庙就学。


嘉定四先生

嘉定孔庙对研究嘉定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等,具有极高的价值。2013年5月嘉定孔庙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仰高坊”

石栏杆上的72只石狮

2023年至2024年,嘉定孔庙启动全面修缮,修缮了棂星门、大成门、名宦祠、土地祠、乡贤忠孝祠、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当湖书院、明伦堂等建筑单体,改善地面铺装等建筑环境,并进行改陈工作。9月22日,805岁的嘉定孔庙焕新归来,正式对公众开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浈近日接受澎湃艺术采访时表示,对于像嘉定孔庙这类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物古建,其修缮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就集中在梁架结构,“所以修复是保守性的,而针对梁架本身的纠偏、‘打牮拨正’就是它的重点和难点。”


嘉定孔庙鸟瞰图

上海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真如寺大殿,目前业内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它是元代的木构建筑,已经算南方地区存世比较早的古建筑。嘉定孔庙的大成殿、明伦堂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这在上海地区已属凤毛麟角。

嘉定孔庙鸟瞰图

从这一角度考量,我们也有兴趣去做一些基于古建筑本身的研究。嘉定孔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嘉定是一个县,孔庙属于县级的文庙,按照我们目前的研究,嘉定文庙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增扩过程,其中大成殿最早是一个三开间的大殿,单檐,后来又加了一圈廊,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面阔五间,重檐歇山。

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作为孔庙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南宋年间,历经元、明、清多代修缮,至今仍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嘉定孔庙志》中提到“光绪三年丁丑(1877)署县许恒重建大成殿”,这也是修缮记录中最后一次提及“重建”的信息。但光绪六年(1880)《重修嘉定县学校碑记》中提及“大成殿庑处补缺增完”,可见此次“重建”或为在原残损建筑基础上的大修,其主体构架可能未变;且梁架上残存的彩画痕迹有典型的明式包袱彩画样式,这也增大了其主体构架为明代的可能。

明代重修以后,据文献记载,它的规制是很宏大的,过去嘉定属于苏州地界,所以号称“吴中第一”,可想而知这个庙在当时确实是有一定级别。

清光绪《嘉定县志》庙学图

嘉定孔庙建筑按我们现在的研究,可归结成这样几大特点,第一,它保存了比较完备的庙学建制。孔庙的建筑有三根轴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位于庙祀中轴线上,承担着祭祀功能;明伦堂位于大成殿东侧,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当湖书院位于明伦堂之东南,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书院建筑。因此,嘉定孔庙保存了较为完备的庙学建制,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第二,嘉定孔庙是儒学文化在江南传承发展的实物印证。因为文庙代表的是儒学文化,嘉定在历史上属于苏州地界,也是地理范畴上江南的核心带。

第三,通过我们现场勘察,能从建筑实体看到南方乡土的营造技术。它的营造技艺和苏式做法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同时建筑上还体现出一些浙派风格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嘉定孔庙也是代表乡土营造技术的一个典型案例。

梁架上残存的彩画痕迹

第四,该建筑汇集了当地的科学、艺术的精华,它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作为当地一处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物建筑,它同时也充当着该地历史地标的作用,代表了嘉定地区的一种记忆文化空间。此次修缮是对当地文化历史地标的重塑。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觉得嘉定孔庙的历史文物价值非常之高。

嘉定孔庙在历史上曾进行过数十次维修。1949年以来,经历了1959年、1985年、1999年三次整体修缮,此次修缮与历次修缮有什么不同?嘉定孔庙在此次大修前保存状况怎么样,面临着哪些病害?

首先必须要理解它为什么要修,修什么地方,最后才能知道怎么修。我们通过现场勘查,了解建筑的保存情况,历史原状、使用状况,才能对其进行对症下药。在前期进行勘查工作时,现场测绘不仅使用了传统的方法,还使用了一些高科技仪器;比如采用三维扫描数据分析,它采集的数据就比较准确,利用这些准确的数据就可以检测出建筑有没有变形。比如修缮前的大成殿它向北边倾斜就比较明显。另外我们还使用了一些高科技仪器对建筑的材料进行检测。比如建筑使用的是什么树种,这些树的含水率是多少,有没有腐朽、空洞、开裂等情况的存在。通过这些检测以后,发现孔庙大概存在4个主要问题:

一、基础下沉。大成殿、明伦堂位于北端,由于长期排水不畅,地基的含水量过高,产生软化导致沉降和变形,建筑已经出现了明显倾斜,直接危及到整体结构安全。

二、排水系统不通畅,局部积水导致建筑构件和砖石的腐烂。

三、因为文庙一直在开放展示使用中,造成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损害。比如明伦堂作为中国科举文化的展示空间,修缮前老的科举展陈在墙上固定了展板,挡住了窗户,造成通风不善,这对我们南方的古建筑伤害很大。

四、明伦堂在历次整修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它部分真实的样式。比如这次修缮在东屋挖出的柱子,其原状应该是圆柱形的,可能由于当年做展陈为了契合墙面,圆柱子被砍成了方的。这种改变建筑构件的式样,是文物修缮里边的大忌,放到现在的话属于破坏文物行为,要被追究责任。

大殿室外西南侧

我们讲文物建筑修缮几大原则中,其中之一就包括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您刚才讲到孔庙在历次的修复过程中也会失去一些真实的样式,这次修缮,我们如果要恢复文物建筑原貌,那应该恢复到什么时期的原貌?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应该说把文物建筑恢复到什么时期的原貌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比如,嘉定孔庙属于国保单位,通过历次修缮,只要对建筑的改变不是破坏性的,一般我们都不太会再去改动。现在业内对于原状的界定实际也存在争议,究竟是恢复到刚造好时候的原状还是未修缮前的原状。还有一种对原状的理解是历次的整修整改,它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原状,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的难,没有完全统一的答案。

但是针对文物建筑的修缮我们基本都会采取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当我们找不到依据来证明某种方案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一般就不对它进行改动。

我们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对于文物建筑修缮的基本精神和方针也是更偏向于"保留原状"。比如这次的修缮方案中,我们本来打算复建明伦堂前一个小门,这个门在解放以前的许多老照片中都出现过,按照文物修复的完整性原则,我们原来的方案中是按照史料依据复建这个三开间的小门,但是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去审批,没有被通过。

嘉定孔庙的修缮设计方案可谓几易其稿,最后定下来的修缮设计方案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当前这一方案?

现在的设计方案基本上针对我上边提到的孔庙存在的几大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在采取的修缮总体思路就是不落架修缮。在古建筑修缮领域,最难、最复杂的是落架大修,落架大修意味着要把古建筑的架子编号,再全部拆解,把每一个构件都修好后,再把它们重新组装回去,这个难度是最大的。我们现在采取的方案是不落架大修。不落架大修是在保持它总体结构不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缮。这次修缮的关键是对建筑的梁架进行适当的校正。比如大成殿、明伦堂建筑的梁架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倾斜,直接危及了整体结构安全,我们在建筑基础相对比较稳定的基础上对架构进行"打牮拨正"。

大殿室内梁架

对于像嘉定孔庙这类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文物古建,其修缮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就集中在它的主体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梁架结构。梁架结构的稳定性解决了,其它部位的修缮就相较容易,梁架结构不稳定,后边一定会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针对梁架本身的纠偏、搭牮拨正就是它的重点和难点。

总体而言,我们此次采取的古建筑修缮方案是偏向于保守的一种方式,其大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地干涉文物古建,同时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