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以书入画,书画圆融的艺术大师
八大山人:以书入画,书画圆融的艺术大师
八大山人(朱耷)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其艺术成就在书画两个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不仅将书法与绘画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廷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对后世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不是单纯的书法家,而是一位书画兼长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对后世的影响更大一些,只有少数人(如黄宾虹)才认识到八大山人书法高于他的绘画。从书法史上看,八大山人的书法是画家书法的杰出代表;从绘画史上看,八大山人是精通书法的一代画家。由于他既精通书法,又精通绘画,分别在书、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既能以书入画,又能以画入书,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写的意味。
后人对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转变看法不尽一致,对其书法和绘画风格发生变化的具体年代也看法不一,但均认为其书风和画风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其书法和绘画风格演进的两个系统联系在一起考察,就会发现两个系统是双轨并进的。八大山人在书法上有着吸纳探索、突破开创和成熟完善三个阶段,他的绘画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三个阶段,且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时的。34岁所绘《传綮写生册》中的书法以临摹前人为主,《传綮写生册》中画西瓜、芋、芙蓉、菊花、蕉石、石榴、水仙、白菜、墨花、梅花、玲珑石、古松,也属于习作,明显模仿明代画家周之冕和徐渭。再如其焚浮屠服前后的书法追求爽劲瘦硬、狂放不羁,突然夸张某些字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绘画亦以夸张变形、造型奇古为特点。如57岁画《古梅图》时,正是在书法上临习黄庭坚体和探索狂草的阶段。《古梅图》上题诗:“得本还时末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诗中自责逃禅有愧于伯夷叔齐的气节,表现了末路王孙的孤独和悲愤的情绪。元代遗民画家郑思肖借梅花写遗民情结,八大亦学郑思肖画梅花,梅根裸露,干顶秃颓,枝叶稀少。构图为斜T型,梅干偏离视觉中轴,上部梅枝从右上方向左下方斜刺过来,与根部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形成呼应,造成一种倔强不拔的气势,这正与此时书法追求奇绝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