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艺术】玄奘大师经像弘法
【佛法艺术】玄奘大师经像弘法
玄奘大师不仅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佛经翻译方面成就卓著,他对佛教艺术也有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大唐西域记》等史料,详细描述了玄奘大师对佛教艺术的重视,以及他对罗汉造像艺术的影响。
玄奘重视佛教艺术的立场,体现了中国传统“艺以载道”的思想。图为唐代线刻石雕药师琉璃光佛坐像。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许多印度各地的佛像、菩萨像、窣堵波、建筑、佛教故事等。
唐代洛阳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也是由善导大师负责监造工程。
玄奘除了中外文化交流、佛经翻译方面的成就为世人熟知,对佛教艺术也有重要贡献。
玄奘门下窥基非常重视“像”,曾亲自主持造弥勒像。图为唐神龙元年石雕弥勒佛坐像。
玄奘在长安主持译经活动的同时,也曾亲自参与佛教造像活动,图为玄奘题名的石佛座。
在长安主持译经活动同时,玄奘也曾亲自参与佛教造像活动,图为玄奘题名的石佛座。
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对罗汉形像的塑造,呈现的是人间化、世俗化。
玄奘大师为罗汉艺术奠定思想基础、拓展美感角度,并直接提供了素材资源。
中国佛教史上许多大德都非常重视佛教艺术,如唐代善导(613~681)是净土宗大师,也是艺术家,曾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壁,洛阳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也是由善导大师负责监造工程。玄奘大师(600~664)除了中外文化交流、佛经翻译方面的成就为世人熟知,对佛教艺术也有重要贡献,在长安主持译经活动同时,也曾亲自参与佛教造像活动。
玄奘门下窥基(632~682),对唯识学思想理论极力发扬光大,著述甚丰,人称“百部疏主”。生平全心投入经藏,在“译经”、“注经”、“论经”有杰出的贡献。窥基也非常重视“像”,他亲自主持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像成之后“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
目睹金容 耳承妙法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载述印度十九年间亲历的城邦、地区、国家,内容除了珍贵的疆域、气候、山川、人情、语言、民俗、寺院,还有中古时代中亚、南亚诸国历史、地理、文化及中西交通等内容。并记载各地佛像、菩萨像、窣堵波、建筑、佛教故事等,在感情洋溢、细致入微的描写中体现高度审美观。
后人习惯将玄奘赴印度称为“取经”,事实上,玄奘远赴印度,不止为求“经”,还为求“像”。玄奘回国,房玄龄等朝中大臣奉旨恭迎入城,安置大师携回的“经像”。朝廷与民间对“经像”同样看重:“其日,众人同见天有五色绮云现于日北,宛转当经像之上,纷纷郁郁,周圆数里,若迎若送,至寺而微。”
当时京城僧众执持香华,唄赞随后,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大常九部乐挟两边,二县音声继其后,震耀都邑,望之极目不知其前后。帝令皇太子、后宫等在安福门楼,手持香炉送之。由此可知“经”与“像”并重,这与后世提到玄奘赴印度只“取经”有所不同。“佛经”与“佛像”皆佛法重要内涵,二者表徵意义功能同样重要。
经像同等 以像表法
玄奘回长安后,朝廷也举行盛大仪式正式安置大师从印度携回的“经像”,表示对“经”“像”同等重视。玄奘重视佛教艺术,目的是解行相应以推动佛教流布,造福人间。历史上不少佛教大师不仅重视“经”也同样重视“像”,并直接参与佛教艺术活动。玄奘大师重视佛教艺术的基本思想立场,是中国传统的“艺以载道”,非惟为艺术而艺术。
佛以法为教,以像表法,可知“像”所示现为教法。而佛教艺术作为表法形式及重要手段,具有特殊重要与现实意义,这正是玄奘大师重视佛教艺术的出发点,也与中国文化传统图文并重、艺以载道的思想方法有关。
《易经》喻天地变化之道,龙之“形”即为“成象”之“像”。圣人像其物宜,为体卹民情物宜之途。佛教传入中土,历代大德亦多着重“以像表法”,玄奘大师重视佛教艺术的思想渊源,应从此而来。
罗汉造像艺术之源
中国罗汉形像艺术创造也与玄奘大师有关,玄奘大师为罗汉造像艺术提供了思想基础,最早描绘具体的罗汉个性形像。从《大唐西域记》生动的印度罗汉活动、形像、作用、影响等记载,因为注重个性形像塑造,而具有亲切感、真实感。
“鸡足山东北行百馀里,至佛陀伐那山。峰崖崇峻,巘崿隐嶙,巖间石室,佛尝降止。傍有磐石,帝释、梵王摩牛头旃檀涂饰如来,今其石上馀香郁烈。五百罗汉潜灵于此,诸有感遇,或得睹见,时作沙弥之形,入里乞食,或隐或显,灵奇之迹,差难以述。”
文中对这些“时作沙弥之形,入里乞食”的罗汉描写,有“神通妙法”的超越性;也有栩栩如生“峰崖崇峻,巘崿隐嶙”的山、“林竹修劲,被山弥谷”的林。藉著优美的文笔,刻画出生动的罗汉个性形像。
罗汉形像人间化
《大唐西域记》对佛陀的描述往往超越凡俗,崇仰无极,而对罗汉形像的塑造却是人世间化、世俗化。对罗汉的内心世界洞若指掌,对罗汉的外在形貌也察知毫末,事实上,玄奘大师写罗汉,就是写自己。正因如此,将罗汉造像刻画出如此活力、鲜明的形像,为罗汉艺术奠定思想基础、拓展美感角度,并直接提供了素材资源。
玄奘大师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为十六罗汉群造像的构图奠定直接的形像基础。十六罗汉造像艺术的出现,正好出现在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国译出《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之后,时间上非属巧合。 “罗汉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创作,“十六罗汉”人物的出现,或是这类艺术形式的创作,可说都与玄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