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康德版本的怀疑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康德版本的怀疑论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34JUUDG05564URK.html

康德的怀疑论与笛卡尔的怀疑论有着本质的区别。笛卡尔式怀疑论追问的是事物是否"真实",而康德式怀疑论则追问的是事物"如何可能"。这种差异体现在对经验与外部对象关系的思考上,康德将这种关系的探讨推向了更深的哲学层次。

笛卡尔式怀疑论追问的是事物是否"真实",而康德式怀疑论,即追问的是事物"如何可能"。

用更哲学的语气来说,康德的怀疑论是一个"如何可能"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涉及的事物本来就不存在疑问。

康德式怀疑论,将笛卡尔式怀疑论者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纳入其忧虑的范围,经验具有必要的统一性,以至于能够关于某物经验如何可能?

康德的观点比笛卡尔的观点更进一步。如果说笛卡尔和其他笛卡尔怀疑外物(比如窗外的树)的存在,那么他们并没有怀疑我们的经验,与这些外物的关系,我对树的感知与树本身有任何关系。这正是康德和康德主义者所做的。

质疑我的经验与外部对象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要理解这个问题的力量,我们应该看到"经验"和"外部对象"是两个不同的实体。

我们的经验,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如感知和信念,是我们在论证中可以使用的东西,它们属于"理由的空间"。

但外物是物理实体,不属于"理性空间",不能用于论证。假设你问我为什么相信我书房里的桌子是棕色的。

我对你的回答,我的论证,是,因为我看到它是棕色的。我用我的"感知"作为论证的前提。

但我不能说"因为桌子"。桌子本身不能成为我论证的前提,只有我对它的体验才能成为前提。哲学家通常会说,经验、感知或信念是"规范性的"。

现在,如果我对世界的体验是规范性的,是在理性空间中的,而物理对象却不是,那么问题就在于。

这两种极其不同的东西,两种异质的实体,怎么可能彼此发生关系呢?

这就是康德怀疑论者提出的基本问题。理性空间中的东西,怎么可能影响到非理性空间中的东西,或者说怎么可能与非理性空间中的东西发生关系?

重要的是,这类问题不涉及任何怀疑。康德式的怀疑论者,并不怀疑我们的经验会影响外部世界。

问题不在于概念与非概念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而在于如何可能存在这种关系。

这些问题是笛卡尔根本不会问的。笛卡尔同意康德的观点,即我们的经验,对外部对象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区别在于,康德主义者要求对这种关系做出解释,而笛卡尔主义者甚至不要求对这种事实做出解释,因为这个问题从未出现过。

无论我如何探究,我都无法看到或体验到"因果关系"本身。

以康德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康德怀疑论为例。在这部巨著中,康德区分了人类心灵的两种能力,感性和理解力。

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或接受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我们可以获得对象。理解"是我们思考这些对象的手段。

感性通过康德所说的"直觉"(一种与对象的特殊关系)给予我们这些对象。

而"理解"则通过"范畴"来思考这些对象。"范畴"是一般概念,如因果性和实质,适用于不止一个特定事物。

康德自己版本的康德怀疑论,是一个关于这两个实体的关系的"如何可能"的问题,范畴如何可能通过直观,对我们所给予的对象产生影响?

康德在《论认识的纯粹概念的演绎》一书中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列举了12个范畴,但现在只需举一个例子,因果性范畴。

在这里,康德想到了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他认为,在看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关系时,看到火让水沸腾,我们真正看到的只是两个不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毗连性"。

我只看到,首先是火在燃烧,其次是水在沸腾。无论我如何探究,我都无法看到或体验到"因果关系"本身。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康德式的。这是一个关于"因果性"概念与外部世界的对象和事件之间的联系的"如何可能"的问题。

对康德来说,问题在于这种关系如何可能。在这里,康德把范畴与对象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的可能性,视为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这导致许多康德的读者误以为康德在这方面是休谟主义者)。

但这只是一种貌似的可能性,正如他所说,是"怀疑论者最希望"的东西。

他实际上想说明的是,这种"看似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它只不过是一种伪可能性,或可能性的幻觉。

休谟怀疑论者认为在范畴,与知觉对象之间存在着鸿沟,而反休谟怀疑论者则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弥合这一鸿沟。

但康德的回答是,差距本来就不是真正的差距,它只不过是差距的假象而已。

当代哲学家当然不愿意把这个问题称为"怀疑论",但康德自己却称之为"怀疑论",并把笛卡尔的问题命名为"物质的"或"有问题的唯心主义"。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