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德经四十二章解读更新:二生三即为既要又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德经四十二章解读更新:二生三即为既要又要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hndaqi.com/news/354235.html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全书最有名的章节之一。本文对这一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原文、传世版和帛书版的对比、译文以及对字词的解释。文章还探讨了“一”和“三”的含义,并将“二生三”理解为“既要又要”,认为这是对管理者的重要启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气以为和。

传世版和帛书版(对照斜体字部分)主要在一个“冲”和“中”字的差异,结合上篇“守于中”的分析,个人认为,两者各有合适的含义。我倾向于传世版的“冲”,因其鲜明的体现了世间万物在阴阳冲突转化中的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两版本无明显区别,传世版更流畅些。尤其“故”的使用。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故强良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1〕

(〔1〕按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说,下半段疑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内容错入。但帛书中也有本段。)

帛书版的“夕议而教人”,夕指的是殿堂,议即大家研讨。此处的意思是,“对古人的智慧,应该结合当下时事进行讨论和更新后,才能拿来教人”,这个明显比传世版更好,后者应该是后来人受了儒家后期尊古过度的影响而做的改动。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也均有这样的改动,这是政教合一下王朝走向食古不化墨守成规的影响。

传世版的“强梁者”被大家理解为强横的人,虽然此处文意与全经一致,但传世版在此处显得生硬;帛书版此处明显更好,“强良者”,即硬说典籍很好却不能理解运用和更新它的传授者,“不得死”,“死”在这里不是贬义词,是指的一个事物的顺利完结。“学父”,做学问的宗旨,“教父”,教学问的宗旨,结合上下文,我倾向于传世版用的后者。

译文:

道产生了一,而一被一分为二,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 “寡”、“不谷”,但(认识到上述阴阳的规律)的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在阴阳转化的规律下,)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理解这样的阴阳转化规律,在传递知识上也同样会懂得要与时俱进。)别人这样教导我,我经过和高手们的研讨后才去教导别人。强行推崇一门学问乃至食古不化,并不能使得它被很好的传播。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解字:中、冲

甲骨文中的一个竖立的旗帜,旗帜向左或右飘动,方口处强调在中间。由于旗帜代表着各邦国(部落),两面旗帜就是两国之间的关系,方口处代表“中国”,当年的黄河流域。

冲,中字即当形声,又表示水流向中间汇集,冲激下又带有混合调和之意,可以作为玄同的一种形象表现。一个人的认知的进阶,往往发生在面对矛盾的左右两难的冲突中如何学会找到了平衡。

一、如何理解一和三

这是《道德经》最有名的一章。对于道德经中的晦涩的哲学思辨,原计划在下卷再展开。本章第一段晦涩,二、三段又直抒其意。按前述去理解三段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白陈鼓应本本以为的“误入”并不确实。由于将“二生三”理解为“既要又要”,对于上卷已经太过重要,所以还是留在本书第二篇,读者可以跳过暂不易懂的部分。

如何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曾以为最难理解的是“三”,其实是“一”。这个要留在下卷再深入,此处略做解释:第一个“一”,可以简单理解为无,对照第四十章所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不可分,浑然一个整体,类似水也不可分,恰好《书·洪范》中也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一”,是水,是无,也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孩”和“自然”,它不是道本身,却是离道最近的统一体。这个“一”,是人的先天的内在纯良,就是阳明心学里说的被私欲污染前的良知,阳明说心即理,意思是它和天理(老子说的道)本是合二为一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