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刺猬法则”,提升教学效率
用好“刺猬法则”,提升教学效率
刺猬法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只刺猬为了取暖而相互靠近,但又因为身上的刺而不得不保持一定距离。这个现象在人际交往中被称为"心理距离效应",对于教师来说,理解并运用这一法则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开门的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们的反应。因为被测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所以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警惕地问:"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在自己身边有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般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陌生人之间一般会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否则会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迟到、早退、拖拉,或者总是急躁、催促,在心理学上叫"时间侵犯"。了解了这些心理现象,教师就能合理调控"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干预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用好"空间侵犯",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站在讲台上讲课,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上课位置并不利于保持良好的课堂效率。因为那些离老师较远的学生,极容易分心走神。
如果我们发现有学生听课时精力不够集中,说小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时,这可以走下讲台,站到离这些调皮学生比较近的位置,适度"侵犯"他们的空间,给他们心理造成压力,他们就会因有所畏惧而重新集中精力听讲,从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们还应该了解,和不同的学生应该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有利用他们的学习。对那些自觉性高、成绩优秀、比较自信的同学,教师可以常常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还可以通过拍肩膀,摸头等肢体语言鼓励他们。而面对那些比较自卑、在老师面前胆怯的同学,开始时要留给他们安全距离,不要太靠近观察,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对这些自卑的学生,可以通过关心和鼓励,慢慢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师生之间的安全距离也就会渐渐缩短。
避免对学生的"时间侵犯"
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提高效率,还应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进行精心设计。既不能拖拖拉拉,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对学生的"时间侵犯"。
首先,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拖堂,这些不遵守时间的行为都被视为对学生的"时间侵犯"。特别是拖堂,不仅影响学生课间休息,还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倦情绪。这三方面的时间距离把握不好,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而上课情绪差,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作业批改要及时。及时批改作业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才能及时进行反馈,查漏补缺,提高效率。如果批改作业不及时,时间距离拉得太长,等学生遗忘了再来处理,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唤起学生的回忆,教学上的少、慢、差、费现象就会产生。
最后,课堂提问也要注意恰当的时间距离。提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当然就会回答不准确。长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学习的信心。
"刺猬法则"在人际交往中影响很大,合理把控,才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