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真的可以延缓衰老吗?
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真的可以延缓衰老吗?
运动真的能延缓衰老吗?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衰老与长寿并非完全等同,而运动对衰老的影响也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学指标。本文将从蛋白代谢物和端粒磨损两个角度,探讨运动与衰老之间的关系。
衰老与长寿
其实相关的内容,我以前也写过,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其实很多朋友对衰老(aging)和长寿(longevity)这两个概念是有混淆的。虽然衰老和寿命降低是有正向关系的 ,但并不代表二者等同。为了简化,假设我们就把衰老与身体不健康的状态画上等号,我们对以下的场景一定不陌生;
A的祖母活到了83岁,但在之前的很多年里一直卧病在床,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她已经记不得A是谁了。另一边,A的祖父也活到了83岁,但在之前他的状态一直都很精神,运动能力也很好,甚至还会陪A玩英雄联盟,知道他去世都是一个健康的老人。
很明显,虽然两人的寿命等长,但祖母的衰老程度是明显快于祖父的。
如何量化衰老?
下面我们稍微拉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我们想知道每天坚持运动,真的能延缓衰老吗?那怎么样才叫延缓衰老呢?是皮肤紧致吗(玻尿酸也能帮忙)?是头发多吗(米诺地尔也能帮忙)?用白话讲,就是谁衰老的更厉害,是可以通过某个具体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吗?
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实际上,人类对于衰老的研究历史已经非常长了,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研究人员其实找到了很多跟衰老相关的生物标记(Biomarkers),甚至就连不同的器官,都有对应特有的生物标记 。但也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标记物被发现,目前可以说,还没有一个绝对权重的指标能够脱颖而出的说,就测这个指标就能绝对反应你身体目前的衰老程度了(大家可以看看Refence 2光是作者数量有多少,就知道人类在这个方向投入的研究力度有多庞大了)。
比如这些标记物就包括,细胞表观遗传的变化(甲基化,磷酸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端粒磨损,蛋白代谢物变化,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SASP)等等(造物主笑了,就凭你们人类也想破译我的屎山代码?)。
要把这些生物标记挨个介绍一遍,这里是不现实的,我就先挑两个说说(如果看的朋友多,我就慢慢更新其它方向的研究结论)。先说一个
蛋白代谢物影响衰老的研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换血抗衰的传闻?其实这个例子我用过很多次了,大家可能都听过“血腥玛丽”,但其实历史还有一个更残暴的伯爵夫人,因其犯下的血型罪行,被冠有“血腥伯爵夫人”,“女德古拉伯爵”的称号,她就是出生在1560年的是匈牙利的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巴托里。
传说这位伯爵夫人为了让自己永葆青春,只用纯洁少女的鲜血沐浴,且每次沐浴前都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甚至管这叫"内洗"。每洗一次澡,至少要杀掉2名少女,据传在漫长黑暗的50年里,超650名少女被杀害,几十年来,古堡附近失踪的女孩儿越来越多,直到有一位逃出来的少女指控她监禁及杀人之后,她才开始被调查。
但年轻的血液真能抗衰老吗?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960年前后,就有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老年老鼠的血管和年轻老鼠的连通起来,让年轻老鼠的血液流入老年老鼠体内,一段时间后,老年老鼠似乎真的就焕发了青春,寿命也有显著的延长。
但到底是年轻血液里的什么成分起到抗衰效果的呢?其实研究人员也一直没有弄清楚,直到2020年的一项研究,才弄清楚了一种物质-GPLD1蛋白。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将大龄老鼠分为A、B两组,在A组老鼠的笼子里放上一个运动的转轮,逼它们经常去跑跑步,而B组老鼠就不管,任由它们懒下去,一段时间后,A组老鼠的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B组老鼠,尤其是其大脑的反应,很多能力甚至恢复到了年轻老鼠的水平。
更令人惊讶的结果是,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把A组老鼠的血浆输入到B组老鼠体内后,一段时间,B组老鼠的大脑改善程度居然也和亲自运动过的老鼠差不多!这结果一出,立刻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有可能是因为运动而激活了血液里的某种抗衰老物质,才得以使这种抗衰老的能力获得转移的效果。接下来,一番折腾,最后还真给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名为GPLD1的蛋白,这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的蛋白,他们发现这种蛋白的含量,在A组和年轻老鼠体内都更高,而且这种蛋白在长期运动的老年人体内也会升高。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让B组老鼠的肝脏过量产生这种蛋白,也确实有抗衰老的作用。
看到这,是对本问题的第一个佐证,每天坚持运动,真的能延缓衰老吗?有机会,通过提升体内GPLD1的蛋白的含量。
接下来,我们再说另一个方向
端粒磨损对衰老的研究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即包含TTAGGG的DNA重复序列。端粒具有两个主要作用,它保护染色体的编码区并防止其被损坏,同时它可以作为一个衰老的「时钟」,控制细胞进行复制的次数。有研究表明,当细胞端粒小于 4 kb 长时,增殖活动停止,衰老迅速发生 。
而在2022 年,由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ichael Karin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发现抗原呈递细胞(APC)通过细胞外囊泡会向一些 T 细胞转移端粒,以延长 T 细胞端粒的长度,使T细胞变得长寿并能够长期保护宿主免受致命感染。
那运动能影响端粒磨损吗?有的,一项美国的大型队列回溯研究发现,比起久坐不动的人,保持高频运动的人群,端粒都要长上一截....
具体的计算方式我就不展开说了,反正从端粒长度的生物学年龄来看,这些高频锻炼的人群要年轻个9岁的样子。这算是从端粒磨损的角度,对该问题的第二个佐证。
那到这里,是否就可以下结论,长期运动的确可以延缓衰老了呢?严格来说,依然不行。为什么?因为我们前面提到了衰老的生物学指标有那么多,而目前并没有说法把端粒长度作为度量衰老程度的最高权重因素。
假如,这群端粒更长的人群体内GPLD1的含量降低了怎么说?或者那群GPLD1含量升高的人 如果端粒反而更短怎么说?
而且端粒更长真的是运动导致的吗?也不一定,有没有可能是饮食习惯,有运动习惯的人可能本身饮食就偏低油低脂?完全是有可能的,所以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关联性不代表因果性。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最恰当的一种回答是,长期运动对于抵抗衰老有正向相关性。
过度运动反而会加速衰老?
相信很多朋友也对这个问题有所耳闻,确实去搜一搜类似的报道也不少,但实际上,我翻了一下引用的文献,有很多基于运动员的研究。但在媒体解读的时候,也翻了我最开始提到的概念混淆,这些研究结论,确实有发现有些回顾性研究,发现运动员群体更容易换心脏方面的疾病,甚至寿命也有显著降低,但目前至少我还没有看到,在这个层面,有做到前面验证衰老生物标志程度的研究。我后面有时间,会继续阅读相关研究,如果有新的发现,我会更新内容,今儿就先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