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举不高是五十肩?中医疗法助力肩夹挤症候群患者康复
手举不高是五十肩?中医疗法助力肩夹挤症候群患者康复
50多岁的王先生从事木工30年,近两三年因为工作量增加,一直觉得右上臂容易酸痛,没想到最近症状恶化到右手举不起、举不高,怀疑自己得了“五十肩”!没想到在接受中医疗法后,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肩夹挤症候群好发于50~60岁,与过度重复劳动有关
50多岁的王先生,因为长时间从事木工工作,右手需要费力工作,近两三年已经感觉右上臂容易酸痛,手臂上举到某些角度也会卡卡、疼痛。近三个月疼痛明显影响到工作,因此前往台南市立医院中医部就诊。
经中医师翁瑞阳诊断后发现,王先生在进行“抓痒测试”时,勉强能摸到对侧肩胛上缘,但要摸到下缘就显得困难。做“空罐测试”时,肩颈部的“棘上肌”部位出现明显疼痛感,双手上举约60度左右会感受到阻力,但举高过110度后反而变正常。翁瑞阳诊断王先生得的是“肩夹挤症候群”而非五十肩,此症好发50~60岁,通常是和过度重复劳动导致肩锁关节结构异常有关。
做疼痛弧测试(左图),手举高到60度角时会疼痛、无法上举,或是“抓痒测试”(右图),手无法摸到对侧肩胛下缘。(图/台南市立医院提供)
“举手痛”6成是肩夹挤症候群
翁瑞阳表示,很多人在肩膀疼痛或是“一举手就痛”等活动中受限,都会以为自己罹患了五十肩,但其实五十肩的发生率约有2%~3%,根据统计发现,在肩膀痛的病患中,约有6成以上是肩夹挤症候群。他表示,想了解是否是五十肩,可以做“投降姿势”自我检测,若手无法举到“耳朵高度”,才可能和五十肩有关。
针灸治疗配合复健,持续追踪避免复发
翁瑞阳说,为王先生检查时发现他的双肩有“圆肩”情形,也就是肩膀会不自觉往前倾,圆肩的人也会像“乌龟脖”一样,脖子往前突出。检查发现王先生的圆肩右侧特别明显,向后扳动时有明显阻力感。触诊后也发现他的三角肌有明显条索状触感,按压胸大肌、棘上肌及斜方肌都有酸痛感。
治疗选择,翁瑞阳采用针灸治疗,针刺他的肩髃穴、肩中俞穴、云门穴与巨骨穴,配合触诊了解他疼痛的位置找出“阿是穴”,处理局部筋结,针灸治疗一次后,他的疼痛即获得缓解。
针灸肩髃穴、肩中俞穴、云门穴与巨骨穴等穴,患者的肩夹挤症候群很快改善。
后续王先生接受一周三次的针灸治疗,也同步处理圆肩问题,搭配复健运动。经过一个多的月治疗,王先生肩膀已大致恢复正常活动,但因从事木工工作,上臂劳动无法避免,因此他仍会定期回诊评估。
针灸治疗可松解局部粘连,恢复肩关节舒适
翁瑞阳解释,肩夹挤症候群即是“肩周炎”,是因肩胛骨或肩膀周围组织异常,导致肩峰下间隙相对变窄,肌腱和关节囊摩擦而局部发炎肿胀所致,常造成局部疼痛与手臂活动受限。
针灸可解除周边肌肉紧绷,并松解局部粘连,再配合中医伤科及复健锻炼手法,协调肩周围的肌群,才能让肩关节回到健康舒适的活动机制,有效改善疼痛和活动限制的问题。
本文原文来自TVBS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