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综合症来袭?这份应对指南请收好!
春节假期综合症来袭?这份应对指南请收好!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你是否感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你是否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不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春节假期综合症”。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任志洪指出,春节假期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在长时间的假期后出现。其主要症状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心理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焦虑、压力增大、对工作或学习的抗拒、动力不足等;身体症状则表现为头痛、疲劳、失眠、胃肠不适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任志洪分析,这主要源于假期结束后的心理适应问题。长时间的放松和脱离日常工作或学习的节奏,会导致个体在假期结束时感到难以重新投入到常规生活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假期结束后,可能会产生对未来任务、工作量和学业的焦虑,尤其是在假期期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计划和休息。
假期期间生活规律的改变。假期可能让个体在饮食、作息等方面变得不规律,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戒断反应。在春节期间享受睡懒觉、吃美食、出游等令人兴奋的活动后,人们往往会因为失去这些兴奋感而感到失望或沮丧。
条件反射被打破。很多人在假期中形成的晚睡晚起等生活习惯,会在大脑中形成短暂的条件反射,当假期结束时,这种反射会被打破,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我不行”的暗示。复工后前几日,很多人由于未做好充足心理准备,会更倾向于捕捉消极信号,出现更多消极情绪并产生自责,这种反馈会进一步加强“我不行”的暗示。
身体状态影响认知。春节中作息不规律、大吃大喝,身体通常负担较重且懒散,也会影响节后工作状态。身体会不断综合肌肉和骨骼的状态,获取全身运动能力的信息,从而构成对自身行为的内在认知。因此,在春节后得不到规律睡眠和合理饮食的身体,难以支撑大脑高效工作的需要。
那么,如何应对春节假期综合症呢?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整作息:保持规律作息,尽量保持与工作日类似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昼夜颠倒。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周正国建议,睡前1至2小时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加睡意,帮助身体自我调节,尽快恢复规律作息。中青年人可选择20至30分钟的跑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选择慢走或打太极拳20分钟。
合理饮食:节后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适当减少肉类摄入,多吃谷类食物和绿色蔬菜。周正国建议增加深色蔬菜在饮食中的比例,因为它们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多喝水,加速新陈代谢,帮助胃肠道恢复健康。
适度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和光照对调试情绪有所帮助,也需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而减重并非少吃多运动这样简单的加减法,核心问题是调整好自身代谢,在运动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营养结构。
心理调适: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可以合理安排工作或学习任务,将任务分解为小块,逐步完成,避免一开始就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社交互动:保持良好的社交活动,适当的社交活动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避免假期期间的孤立感。可以与同事或朋友分享假期趣事,更快融入工作环境。
对于特殊人群,如工作压力大、失眠患者等,建议通过假期时间调整睡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可以将假期时间利用起来,适时打断一下特别紧张和忙碌的工作状态,能够调整休息。
春节假期综合症是暂时的,通过适当调整,大多数人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不要过分自责或焦虑。给自己一些时间,逐步调整,相信你很快就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工作和学习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