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故居为何如此简朴?
张之洞的故居为何如此简朴?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然而,与同时期的其他名臣相比,张之洞的故居却显得格外“寒碜”。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张之洞的故居为何如此简朴?
张之洞的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大街白米斜街11号,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朝末年,原为一座富家花园。1907年,张之洞被朝廷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京后便居住于此。
这座宅院规模不小,据当代中国建筑师贾珺所著《北京私家园林志》记载:“宅园格局宽敞,横跨四路院落。中路是住宅主院所在,设有四进院子,各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东路院辟有花园,大门位于东南角,院中堆了一座假山,山上建有凉亭,山下曾经挖有一片很小的水池,旁边种植着繁盛的松柏花草。假山的北面是一座五间正厅,厅北为东楼五间……”
张之洞在白米斜街11号共住了两年,总体上是比较惬意的。他还亲笔题写了一幅楹联悬挂在正门两侧:“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这幅对联出自唐朝诗人薛能的《献仆射相公》。
为何张之洞的故居如此简朴?
在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曾国藩、李鸿章都在人生最风光的时候,在故乡大兴土木,修建住宅;左宗棠也在出山之前,利用教书的积蓄修建了几十间房子,即柳庄。唯有张之洞,一直没有修建属于自己的房子。
张之洞在京官期间的生活状况,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一现象。据史料记载,张之洞在京官期间,年俸仅45两白银,加上禄米,一年的收入也不过百三十两。而京官的日常开销却相当庞大,据张之洞自己估算,一年至少需要三百两白银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意味着,张之洞每年都要负债近二百两白银。
为了节省开支,张之洞不得不频繁搬家。他在北京十二年,先后搬了多次家。第一次住在长沙会馆,后来又搬到宣武门外南横街千佛庵,再后来又搬到达子营关帝庙,最后才在棉花六条胡同找到一处每月租金八千文的房子。即便如此,他还是经常入不敷出,不得不四处借钱度日。
张之洞故居的现状
张之洞病逝后,其故居的命运也颇为坎坷。上世纪20年代,张之洞的后人将中路院落卖给了在北京大学教书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冯友兰邀请闻一多、张岱年、李霁野等学者居住于此,使得这座宅院成为了一个文化沙龙的聚集地。
1949年以后,张之洞故居的一部分成为了交通部机关宿舍。上世纪50年代,院子里翻盖了许多民宅,假山、水池等早已不见踪影,不复张之洞故居风采。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不少北京居民还在张之洞故居的庭院里搭建了临时帐篷,用以抗震救灾。
目前,张之洞故居仅遗存照壁、上马石、八字门墙、入口大门、倒座房、花园大门,以及北侧的一排二层楼房等建筑物,显得颇为简陋。更为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仅仅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未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没评上。
张之洞故居的现状,不仅反映了这位晚清名臣的清廉节俭,也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曲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