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到一年价格跌去26%,实验猴价格何时走出周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到一年价格跌去26%,实验猴价格何时走出周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38999.html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了最新一轮的实验猴的招标公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食蟹猴(第三批)采购项目中标公告,采购人拟花费625万元,采购50只3-5岁的食蟹猴。算下来,每只猴子的价格为12.5万元。

而就在4月初,同一采购人公开采购的120只3-5岁的食蟹猴,总计2040万元。算下来,每只猴子的价格为17万元。

不到一年时间,猴子价格跌去26%。

实验猴的价格下跌,曾经“囤猴”的企业难免受到波及。典型如CRO龙头昭衍新药,2023年第三季度,由于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净损失为1亿元,上半年这一损失为1.83亿元。对比这两个数字,三季度猴价的真实降幅要大于上半年的降幅。如今,猴价还在变化着,被CRO企业养在“后院”的猴子还在等待新一轮的安评实验。

猴价回落,IND申请数量一同回落

2020年,孙强开始“被迫”繁育实验猴。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实验室里,前后使用了超过1000只实验猴,而彼时,过于高昂的猴价使实验用猴成为难题。但孙强繁育的这一批实验猴,要等到2024年才能投入到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中。

“实验猴这两年的价格太虚高了。2019年,我在东南亚购买的实验猴价格是9000多元一只。2022年的实验猴采购项目中,成交价高于18万元一只,我们私下还需要每只另外付费2万元。”国内某大型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负责人林萍(化名)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彼时,实验猴的实际花费已经超过20万元/只。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用食蟹猴采购项目”2022年公布的结果,两次采购食蟹猴的价格分别为18.4万元/只和19.4万元/只。而在2020年的项目公示中,采购400只实验用食蟹猴的预算金额为1200万元,即每只3万元。临床前研究往往需要多种实验动物研究相互验证,一般采用一种啮齿类动物和一种非啮齿类动物(包括狗、兔、小型猪和猴)来完成候选药物的疗效、代谢和毒理等动物体内的评价实验。实验猴是交叉反应最高、实验效果相对更准确的非啮齿类实验动物。2019年一项针对39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在实验动物中产生交叉反应的报道显示:食蟹猴的交叉反应为82%,绒猴为67%,兔子17%,狗11%,小鼠7%,大鼠为0。

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汪洌介绍,近年来,实验猴价格增长主要是因为免疫相关的抗肿瘤药物研发、疫苗研发等需求增加。在孙强看来,猴价一路高涨是国内外大分子新药研发的爆发式增长所致。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1年,创新药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承办数从522件增加至1886件,IND申请数量逐年增长。2022年IND申请1226个品种,较2021年有所回落。

与IND申请数量一同回落的还有实验猴的价格。根据我国实验动物许可证查询管理系统,全国有生产类有效、适用范围为猴许可证的企业共56家。健康时报记者随机摸排了其中近10家实验猴生产公司了解到,2023年以来,实验猴价格普遍有所回落,部分猴场仍有实验猴可订。一家猴场负责人透露,其所在公司的实验猴单价已从16万~17万元回落到15万元。国内一高校实验动物中心负责人则表示,校内老师已经能买到12万元/只的实验猴,能够保证学校内实验用猴的基本供应。

“目前的猴价回落,体现出创新药的泡沫正逐渐被挤破。”孙强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我国原本是实验猴的重要出口国。随着我国创新药的发展,国内的实验猴市场供不应求。但猛烈的需求量背后,其实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医药行业泡沫。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总体份额是有限的,上百家医药企业跟风投入到PD-1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注定有一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被“挤出去”。而价格回落的过程也体现出整个行业逐步回归理性,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CRO囤猴是好是坏?

在实验动物行业的下游,CRO企业很早嗅到实验猴短缺的信号。一些具备财力且用量最大的头部CRO企业通过控股或收购的方式,将实验猴供应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也在应收尽收。2020年初,药明康德完成对广东春盛猴场的收购。据国金证券发布的研报,广东春盛占地约1300亩,有完善的动物饲养区、实验区、检疫区、饲料加工区、动物医院、生活行政区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该猴场的食蟹猴饲养规模达2万余只。

据2022年财报,药明康德在实验用食蟹猴上的购买费用为0.38亿元。目前,药明康德旗下子公司春盛生物拥有“食蟹猴”饲养及繁殖基地,饲养规模达2000余只,每年可提供“实验用猴”4000余只。

康龙化成旗下子公司建有繁殖基地,基地内猕猴、食蟹猴等“实验用猴”存栏。控股公司肇庆创药拥有食蟹猴等“实验用猴”存量约4000头。

CRO头部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昭衍新药争到了猴场,意味着在卡住业务的源头,在供应链上游占得上风,获得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对行业问题是否有好处,众说纷纭。

进入2023年,医药市场释放回暖信号,而在多方政策加持下,生物医药产业也开始告别过去非理性的“狂热模式”,转向理性、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过去几年,创新药企们的临床成本,随着猴子身价大涨而暴增。如今实验猴价格下降讯号传来,相应的临床费用也能够有所减少。据公开数据,2022年创新药IND受理量为1226例,为5年来首次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猴价的疯狂戛然而止。业内观点认为,上行周期时涌入的资金,在向这些公司注入向上发展原料的同时,也可能是悬挂在它们头上的一把刀。如果大企业能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行业,在收购或注资猴场后,进一步提升繁育规模和管理水平,将有望扩大实验猴总量,缓解行业紧张。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猴少价廉”情况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有了更优质的“平替”技术,把猴价的上限直接打了下来。在供应不足的当下,除去扩大国内繁殖规模、加强国内各种猴子供应商之间的协调等方法,还应该花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可替代的非动物模型的研究,例如芯片技术、类器官等。商业利益和道德伦理问题需被平衡好。

创新药没那么糟糕

猴价可以看作是反映创新药行业景气度的一面镜子。如今,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热度不如以往,猴子不再那么“稀缺”,价格自然不能持续上涨。囤猴企业业绩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对行业来说这也许是件好事:猴价降了,新药研发成本会相应减少。相比CXO,创新药企们无疑压力陡减。通常来说,一般研发一款新药做的生物实验,起码需要70、80只实验猴。以70只实验猴计算,过去几年创新药企们的临床成本,随着猴子身价大涨而暴增。

2014年,当时实验猴成本不足7000元,临床前成本大约在49万元左右;而到了2022年,当猴价涨至19万元左右时,成本飙至1330万元;如今在12万元左右,成本则变成了840万元。

尽管相比前几年,这依旧是一笔暴涨的支出,但眼下随着实验猴价格下降,相应的临床费用也能有所减少。对于身处寒冬的创新药企来说,这无疑非常关键。

未来,猴价是否还会继续下降,这仍旧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博弈情况,即看项目多还是猴子多。回到国内创新药赛道来说,市场处于技术大爆炸发展阶段,尽管寒冬依旧,但情况并不会糟糕不到哪里去。可以确定的是,国内创新大势已成,随着一、二级市场转暖,整个创新药行业的临床数量依然会反转;CXO行业也告别了过去的野蛮增长,回归正常;手握实验猴资源的CXO、以及更上游的企业,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出栏量。换句话说,在接下来,猴子的价格依然会周期波动。而当预期变化,猴价走势也值得玩味。

文章来源: 医药经济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氨基观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