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实用技巧,让宝宝爱上自己吃饭
15个实用技巧,让宝宝爱上自己吃饭
当宝宝进入辅食阶段,很多父母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让宝宝爱上吃饭?本文总结了15个实用的辅食喂养技巧,从食物选择到用餐环境,从心理引导到行为习惯,全方位帮助父母应对宝宝吃饭难题。
别着急,慢慢来
宝宝第一次走路时,你不会指望他马上就能跑起来。吃饭也是一样,我们对食物的喜爱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慢慢培养的。研究发现,宝宝在尝试某种食物815次后,才会逐渐接受并愿意多吃。但很多父母在尝试35次后,发现宝宝不喜欢就会放弃。所以,别太着急给宝宝下结论说“他不爱吃”,多试几次,没准第10次他就爱上了!
多尝试,别局限
给孩子做吃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丰富,尽可能多地让宝宝吃到不同口味的食物。今天吃胡萝卜泥,明天试试南瓜泥,后天再来点菠菜泥。辅食初期的多样化饮食体验,能够丰富宝宝的味蕾,让他们以后更愿意尝试新食物。
妈妈们都知道,孩子在2岁左右会进入Terrible Two阶段,他们会经常说“不”,饮食上他们也会进入“挑剔期”,不仅会拒绝新食物,以前喜欢的现在可能也不喜欢了。如果之前宝宝有过丰富的味觉体验,这时候爸爸妈妈们会更好应对!
别只吃泥,试试块状食物
很多爸爸妈妈会因为担心,而长期让宝宝吃泥状辅食,但这是不恰当的。我们说,宝宝吃辅食除了要满足身体需要的营养外,还要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和精细动作。小宝宝虽然可能还没出牙,但他有坚硬的牙床,在舌头和口腔肌肉的共同协作下,完全有能力磨碎食物。所以,不要一直给宝宝吃糊状食物。
宝宝的辅食遵循从稀到稠,从泥到颗粒、从少到多、单一到复杂的过程,根据不同月龄逐渐发展。
- 6~7月龄:高铁食物为主,如高铁米粉、红肉泥。
- 7~8月龄:从泥糊状食物向软烂的粥、碎碎面过渡,肉菜开始过渡到小颗粒性状。
- 8~9月龄:加入手指食物,蔬菜条、蒸糕、溶豆都可以,锻炼宝宝抓握和咀嚼。肉菜开始过渡到粗颗粒性状。
- 10~12月龄:粥过渡到软米饭、从短面条到长直面,肉菜开始出现小块状。
吃饭要轻松,别搞得太紧张
吃饭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但总有成年人一不注意,就把吃饭变成了件苦大仇深的事情。追着喂饭,宝宝不吃就唉声叹气……这些来自父母/祖辈的焦虑和压力,会抑制宝宝的食欲,可能会更挑食。
所以,当宝宝不想吃蔬菜的时候,别着急,你继续享受美食,少吃一口蔬菜有什么关系呢!吃饭就要一家人开开心心,说说笑笑才啊!
打破“固定餐食”的观念
我们成年人有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会本能的用这些习惯来影响孩子。比如说,早餐我们要吃包子+粥,午饭要三菜一汤,下午茶只能点心+酸奶……
但孩子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必须”,我们完全可以灵活安排,只要宝宝愿意吃就很ok,一份三明治+牛奶当早餐,营养也很nice,高铁米粉吃多了,试试茄汁面也不是不可以,这样不仅能增加宝宝的营养摄入,还能让他们对食物保持新鲜感。
脏乱是必经之路,允许宝宝“玩”食物
中国人骨子里是勤俭节约的,看不得任何人浪费粮食,哪怕是刚开始吃饭的宝宝都不行!但让宝宝对事物感兴趣,“玩”食物是必经之路。
当宝宝小手伸进碗里时,当他们用食物涂满脸时,当他们一巴掌打翻辅食碗时……⚠️ 忍住!别着急否定,别着急擦脸/抢勺子,也别着急打扫,让他们尽情地去挤压、抓捏、涂抹食物,这是他们了解食物质地的方式,他也需要通过所有感官来体验食物,这也是成为“小吃货”的第一步!
妈妈们要做的是:吃饭前,默默铺好地垫,吃饭时闭上眼,吃完再收拾~一件全方位防护的罩衣也会减轻你后面的工作量
每餐都提供水果或蔬菜
很多妈妈做饭会投宝宝所好,做的都是宝宝爱吃的,不爱吃的从来不做,但坦白说,这并不是个明智的做法。
总有妈妈问我:“宝宝不吃水果/蔬菜,怎么办?”我回答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保证餐桌上每天都有!”宝宝们可能不会每次都买账,愿意吃一点,但只要我们每天坚持做一点,宝宝会慢慢接受的。即使每次只吃一点点,一天下来也能积累不少哦!
甜点/零食不是必须的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真的超级丰富,随处可见的美味小蛋糕,色彩鲜艳小糖果,造型别致的小饼干,每时每刻不冲击着孩子们的世界。一边是孩子经不住诱惑,想要一直吃,一边是父母为了健康而控制,甜点/零食就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战场”。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想要从孩子们的世界剔除掉“甜点/零食”是不现实的,那就尽量控制,尽量弱化甜点/零食的“特殊地位”,不建议爸爸妈妈们把甜食/零食当作宝宝表现好的奖励哦,这样会让宝宝从内心觉得“甜食/零食是好的”的错误认知哦!
多和宝宝聊食物
每个宝宝的气质不同,有的宝宝天生谨慎,对新食物都很“警惕”。他们不吃某种食物,未必是真的不喜欢,而只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而已。
针对这样的宝宝,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让宝宝熟悉。可以提前跟宝宝聊聊某种食材,它的颜色、口感、谁喜欢吃等等。待到正式吃的时候,可以和宝宝说:“这就是妈妈之前跟你介绍的***,我们坐下来好好享受吧~”可以一边吃,一边给宝宝正向反馈,比如:“是不是跟妈妈说的一样,脆脆的,甜甜的?吃饱了,宝宝的肚子开心吗?”
如果经过前面的铺垫,宝宝还是不喜欢某种食物,可以安慰他们:“我知道你想要香蕉,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你可以试试这个苹果,明天再吃香蕉”如果宝宝还是拒绝,那我们就自己大快朵颐吧,记得边吃边“炫耀”苹果有多好吃哦
别总吃同一种食物
总吃一种食材,就容易对某一种食物过于依赖。不想要宝宝只吃某一种品牌的牛奶,或某一种蔬菜水果?从一开始就混合不同品牌、种类、大小、形状和口味的食物。平时除了给宝宝做白米饭,还可以试试糙米、红米、黑米,或者混合蔬菜和其他谷物如藜麦的米饭。这样,宝宝的口味会更丰富,这也符合我们饮食多样性的原则。
别太在意宝宝的“皱眉”
我们成年人习惯了“察言观色”,一看到宝宝吃某种食物皱眉头,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宝宝这是不喜欢吃的表现。实际上,有时候,宝宝会一边皱眉一边继续开心地吃。研究表明,皱眉是宝宝进食时的常见表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讨厌这种味道哦。所以,别太在意他们的小表情,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多试几次,没准第N+1次就会有惊喜!
先上蔬菜,趁饿吃
我们都有经验,在饥饿的状态下,吃啥都更香,那些平时不爱吃的食物,这时候也没那么难接受。这个“真香”定律也同样适用于宝宝,所以,如果宝宝不爱吃蔬菜,那就在他饥饿的时候,给他准备一些蔬菜垫肚子,比如下午茶时间给宝宝一块蒸熟的胡萝卜,或者一块煮熟的西蓝花,在饥饿的驱动下,通常宝宝多少都能吃掉一些。一次来一点,一天下来,蔬菜量也凑的七七八八了~
关注“尝”而不是“吃”
每次尝试新食物,宝宝对它的兴趣就会增加。但“尝”只需要食物接触到味蕾,而不需要吞咽。通过减少咀嚼和吞咽的压力,你可能会鼓励孩子尝试更多食物。如果宝宝今天不想吃某种食物,可以让他们先尝一小口,然后吐出来。这样,他们不会觉得有压力,反而更愿意尝试。
跳过“儿童菜单”
现在饭店的服务都非常贴心,不论是星级酒店,还是路边快餐店,都会贴心地专门为宝宝们设计“儿童菜单”,通都常是意大利面、一小瓣西兰花、蒸鸡蛋、一小块玉米、鸡翅/鸡腿的组合。看着挺好,但实际上做法也没啥区别,该放的调味品一样也不会少,价格倒是贵不少……
所以,我带宝宝出去吃饭不一定必须点儿童餐,一些口味清淡的饭菜,1岁以上的宝宝完全可以和我们一起吃的。这样,他们不仅能吃到更丰富的食物,还能学习如何和家人一起用餐。
放下你的“饮食包袱”
研究发现,孩子的蔬菜摄入量与父母的偏好有关。如果你对某些食物有偏见或对体重有焦虑,这些情绪可能会在喂养孩子时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他们与食物的健康关系。
如果你小时候不爱吃青菜,别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试着和他们一起探索新的食物,把吃饭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压力。
让宝宝爱上吃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策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食物、营造轻松的用餐环境,以及传递积极的饮食信息。相信自己,假以时日,我们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让他们从小享受美食的乐趣~
最后,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慢慢来,享受这段与宝宝共同探索美食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