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被算法支配的恐惧!外卖小哥越跑越快,钱却没有多赚到一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被算法支配的恐惧!外卖小哥越跑越快,钱却没有多赚到一分?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MHGVUH0532IG7I.html

如今,满街跑的外卖小哥,其实都被困在了平台的算法里,平台为了更多的利润,可以通过算法不断驱动外卖员来拼命的送单。与此同时,算法的不断迭代,又通过外卖员现实中的工作节奏不断调整。也就是说,算法让外卖员越跑越快了。

整个外卖员群体在持续扩大,但是,如何确保他们的权益,如何改善外卖平台、算法、外卖员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外卖员数量持续增长

根据媒体的报道,北京市在2024年1月到6月期间,从事外卖配送的服务人员为1.7万人,同比增长了49.7%。

从整体来看,截止到目前,全国的外卖员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具体到不同的外卖平台,美团的外卖员已经达到了745万人,饿了么的骑手则超过了400万人,整体的增速很快。

数量持续增加的背后,是太多的年轻人愿意接受外卖员自由度大的结果,与此同时,单月的收入也还不错。

一位在北京送外卖的29岁河南小伙就表示,之前他在一家电子厂工作,工资不是太高,但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工作节奏也更紧张。相比之下,外卖员的收入比电子厂高一些,最关键的是比较自由,可以随时不接单。另一位在北京送外卖的东北女骑手也表示,虽然整天风吹日晒,但是每个月的收入要比之前的商场销售多很多。

收入虽然还不错,但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这个行业的流动度其实很大。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的外卖员都是兼职,或者是在工作调整期临时从事这份工作。数据统计也显示,美团平台上一半左右的外卖员累计工作的时长不满3个月,只有11%的外卖员累计工作的时长将近300天。

从社会就业的角度看,外卖员这份工作相当于是一种缓冲,但是要想保证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光有自由和相对较高的收入还不行,职业的稳定以及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才是整个行业的基础。最关键的还有,外卖员的收入水平虽然不错,可他们辛苦赚的这点钱,都是在平台算法的驱使下完成的,尤其是随着算法的不断更新,外卖员被压榨的感觉也更加明显。

被算法逼疯的外卖员

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提到外卖员在算法的逼迫下,不得不更加疯狂的送外卖。所谓的更加疯狂,就是在平台的规则之下,留给外卖员的送餐时间在不断被压缩。不同平台的外卖员,它需要根据平台方提供的系统来接单和送餐。在整个送餐的过程中,系统显示的路线一般是平台事先规划好的。

而且现在的网络系统又有大量的智能算法,通过大数据又可以进一步的实时掌握路况和外卖员的动态,因此到最后平台留给外卖员的时间很少。这样一来,点餐的消费者可以更快拿到餐食,餐馆也可以更多的出餐,外卖平台随着送餐数量的增加,也能拥有更多的抽成。

至少从表面看起来,只要外卖员“稍微”加快一点速度,这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实际的情况果真如此吗?媒体此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外卖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正在被算法驱赶着送外卖。先不说平台是否存在压榨的情况,单单看系统的规划路线,和外卖员每天实际的行进路线就存在着太大差异。

对平台方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外卖员的实际行进路线,不但把规划中的路线变成约束规则,甚至还通过和投诉绑定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外卖员的送餐效率。也就是说,平台方把外卖员的送餐时间定的很短,可系统规划的路线,并不能确保外卖员能按照预定的时间把餐食送达。

反过来,平台又会进一步激励消费者,希望他们利用投诉或者催单的模式,让外卖员以更快的速度抵达。消费者当然希望餐食能够更快的送达,但是多数消费者也很清楚,外卖员在送餐的时候,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随地都在增加送餐的时间。

不管从哪种角度去看,这种不确定性多数消费者也是理解的,但是外卖平台不理解,或者说他们利用算法对外卖员的驱使,也希望消费者不要对外卖员轻易“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事情发展到后来,外卖员还有消费者都把不满的矛头对准了外卖平台的缘故,因为在本质上,平台似乎并没有把外卖员当做是活生生的人,整个系统的迭代和优化,基本上都是反人性的。

正是在这种局面下,很多外卖员实际上都不能长时间做。表面上看起来这份职业很自由,可深层次是,一旦你进入到游戏规则中,外卖员就得按照平台的规则去运行。是的,就是运行,因为平台方也把外卖员当做是算法的一份子。哪怕有关情况在2020年的时候就被媒体曝光,但这一行业里的弊病接下来依旧没有彻底解决。

平台一直在压缩配送时间

消费者每次在手机上点外卖后,通过系统的软件地图提示,可以看到外卖员的送餐时间是多少。这个提示的时间仅仅是预估时间,通常来说,一个外卖员不太可能会精准按照提示的时间,将餐食送到。一旦有外卖员按照这个时间送达了,或者是外卖员用了更短的时间送达了,那么在随后的日子里,系统会根据大数据对提示时间做进一步的优化,而所谓的优化事实上就是将提示时间再次缩短。

说白了,外卖员在外卖平台面前,他们的配送时间是可以持续被压榨的,平台在不断压缩时间,而且也在不断的试探一个人的配送极限。然而,这种情况多数外卖员实际上并不清楚,因为对每个个体来说,他们需要借助外卖平台来赚钱。平台掌握了规则的制定权,大多数外卖员都会在规则的制约下去完成配送任务。甚至有的时候,一些外卖员的配送时间短于提示的时间,外卖员自己没有感受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反倒会被系统和算法进一步强化,成为节约时间的“劳模”。

但在实际的配送环节,每一位外卖员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尤其是面临的外部环境更是在随时随地改变。同样一个外卖员给同一个消费者送餐,今天可能用了10分钟,但是后天就可能用了15分钟。

这样的情况本该是合情合理的,可在平台眼里就得被优化掉。他们会利用算法的迭代不断去改变配送规则,一步一步引导着外卖员以更快的速度送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由于平台完全是按照算法来制定规则的,而算法制定规则的主要依据又是根据外卖员的实际配送情况来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员实际上就成了算法的延伸,成了算法的一份子。

多数外卖员能感到自己很累,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规则,认为做这份工作就应该这么累。但是在研究算法的业内人士看来,外卖员的这份累不过是平台方的新型压榨方式。2021年,有博士毕业生专门去送了半年的外卖,然后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总结了外卖平台的压榨方式具体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压榨存在于表面上,而外卖员接受的压榨,更多的被隐藏在了规则和算法之下。算法本身在不断强化外卖员对时间的感知,时刻在提醒着外卖员不能放弃每一秒的争夺。日积月累之下,大量的外卖员都接受了来自平台的暗示。

所以,放眼去看街道上的任何一位外卖员,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永远是一副匆匆而行的状态。他们的脚步、眼睛虽然长在自己身上,但实际上已经被算法控制,更多的成为了算法优化自身的工具。哪怕有些外卖员发现了背后的真相,试图采取措施反抗,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个体难以和平台的整个系统以及算法展开对抗,系统会一直观察外卖员的所有行为,并且随时随地给出反人性的“最优解”。

改变不能靠算法驱动

有一种观点是,算法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是请注意,算法掌控在企业和资本家的手里,只要他们使用算法来盈利,那么算法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反人性的。还在两三年前,各个外卖平台按照国家的要求曾经对算法机制进行过公示,但这种公示到最后其实并没有起到多少约束作用。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外卖员,其奔波的时间更长,但每月的工资收入,却在以肉眼可见的状态下降。而按照算法匹配的时间规则,外卖员的奔波依然再继续。所以说,真正的改变是不能靠算法来驱动,真正的改变需要人力来驱动。

结语

由于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涌入外卖行业,个体的接单量就减少了,自然每个月的收入也就减少了。但是对外卖平台来说,外卖群体的多少并不会改变实质配送规则,算法还在沿用过去的工作模式,换句话说,算法还在持续观察外卖员的送餐情况。

算法在资本的调动下,早就变成了趋利模式,休息和放慢速度是根本不存在的,哪怕是外卖员群体,他们也在被不断的驯化中默认了这个事实。

到最后,整个外卖行业依然在以“抢时间”的方式运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