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一种提高幸福度的生活哲学
《断舍离》:一种提高幸福度的生活哲学
近些年,“断舍离”成了人们的口头语,很多人简单地,想当然地认为断舍离就是扔东西。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断舍离,如何做到断舍离,很多人其实是似是而非。“断舍离”创始人,来自日本的山下英子,其所著的《断舍离》一书将告诉我们具体的答案。
断舍离确实是从扔东西开始,是一种家务整理、收纳术,但它又不仅仅只限于家务整理,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是生活哲学,即从给生活做减法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起内心与外物之间的良性关系。
断舍离,断、舍、离,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意义,是断舍离的不同步骤。
断,就是斩断物欲,也是断舍离的第一步。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几乎是每一个主妇的烦恼。山下英子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物品时,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决定物品的要不要。也就是说,衡量要不要的关键因子,不是这个东西能不能用,而是要考虑这个东西是否自己真的需要。我们只需要选择和当下自己相称的东西就足够了。
舍,就是舍弃废物,将不需要的东西扔掉。当然,这需要我们学会正确地“扔东西”,要怎么“舍”呢?那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提出要掌握三条轴线,即时间轴、关系轴和空间轴。时间轴,即是否舍弃要把时间放在当下。比如这件衣服以前很喜欢穿,但已经很久不穿,那就可以直接舍弃。关系轴,是指学会和物品保持舒适的相处关系,判断物品的价值应该是不是需要,而不是能不能用。空间轴,是指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适当程度,作者提出了7-5-1收纳法,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七成,看得见的占五成,展示性的占一成。
离,是脱离执念,在扔东西的过程中,要认清“舍不得”这个执念背后的真正原因。比如一些很贵但没用的东西,背后是对金钱的执念,觉得花大价钱买的,不忍心丢。再比如前任留下的东西,背后是情感的执念。山下英子认为,断舍离就像呼吸,没有出,就没有进,放下执念,才能迎接腾出空间来,让新的人事物进入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脱离执念,山下英子提出了一个收纳原则,叫“一出一进”:当你想要入手一件新东西,就需要先去掉之前的一样东西。
现代社会,物品的多少已经不是物质丰富的象征,相反过多的物品不仅会挤压我们的生活空间,甚至还会带来心理压力。因此,物品的状态,是生活方式的显现。断舍离的哲学,不仅是物品与心灵的哲学,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价值观、生活观,以及人际关系。
有舍有得,舍弃,就是一种获得。刻意舍弃一些东西,增加家庭舒适度,提升人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