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3/01/55151793_1128632921.shtml

语文新课标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其核心概念如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等,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作者温儒敏教授,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以其专业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新课标的关键内容,并结合实际教学给出了具体建议。

教师要有改革愿望与主动权

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时,首先需要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主动参与改革,而不是被动接受。温教授指出,很多老师可能认为新课标的要求与现有教学差距太大,担心完全否定现有教学体系。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进。

温教授强调,改革需要兼顾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因为应试教育的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新课标在考试和测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如强化过程评价,这些设想有望逐步实施。


温儒敏,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

新旧课标有衔接

新课标与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课标的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制定一个“标准”,全国的中小学语文课都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教学、考试乃至教材编写都必须按照“标准”。而在“标准”这方面,新课标并没有多少变化,基本上是顺着旧版课标的“标准”而来。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和旧课标几乎是一样的。

譬如,一二年级学会认1600字,会写800字;三四年级会认2500字,会写1600字;初中会认3500字,等等,没有变。阅读能力标准,五六年级学会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写作的标准,小学低年级写话,小学中高年级习作,初中写作,等等。甚至连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常用字表,都没有变。古诗文背诵小学到初中共136篇,其中小学75篇,初中61篇,新版课标只是删去初中1篇,总共135篇,基本不变。

“标准”有很多是可以量化的,是教学必须达到的基本水准,是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要达到的标准。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严格按照课标的“标准”来编写的。比如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听说读写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梯度,也都是按照课标来组织的。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地推进,就能够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能只是看“变”的部分,更要看“不变”的标准。课标,一定要注意“标准”。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其中,对“思维能力”的理解尤为重要。新课标特别提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对于小学、初中学生来说,保护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新课标还提到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这些特性在教学中都会碰到,需要有相应的意识。通过写作训练来达到思维训练,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等。

摆在第一位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既要挖掘优秀成分,又要处理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分析、看待文化现象。

“学习任务群”就是“教学内容”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中的一个宗旨性概念,也是大家理解起来比较难,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的一个新的教学观念。“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不是语文课标独创的,而是顶层设计所决定的。前些年一些搞教育学的专家参照世界上许多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向,重视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核心素养教学的理论。这次新课标的制定,各科都有其凝练的“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以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去呈现学习任务。

这的确是重大的改革,我们一开始也感到难以落实。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时,对于“学习任务群”就有很多争论。最后就做了一些妥协,部分实施了。高中新课标规定了18个任务群。在单元设计也考虑到怎么去落实任务群,每个单元都承担一两个任务群。不过,“学习任务群”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仍然需要实践检验。从高中统编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还很难说“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已经成功落地。因为老师不适应,而高中要面临高考,没有那么多时间搞任务群教学。

现在的义务教育课标,也顺着高中课标的提法,强调“学习任务群”。但提法比较谨慎,可能吸取了高中的经验,也考虑到小学、初中的复杂性。高中共有三年,前两年是必修,第三年是选修,一共有18个任务群,几乎等于18个专题。任务群的内容是比较清晰的,高中生也比较有能力做专题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但是小学和初中九年,提出6个任务群,6个箩筐就把九年包进去了,这个箩筐未免太大。新课标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任务群”?是想用这种方式把教学内容结构化呈现,这种想法是很好的,但实际上是很难的。以前是分学段列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等5个方面的教学要求和标准。而现在是先分出6个任务群,然后从6个方面去分别列出4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比较起来,现在罗列的内容很庞杂,有很多重复,这也是我们学习课标时感到头绪较多的地方。

比如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一共三个目标,同时也是三方面教学内容。“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这是“目标”,也是教学“内容”。新版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同样有这一句话。但在“课程内容”中没有写字方面的要求,只有独立识字、词语积累、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显然是不够完整的。

再举一例,关于议论文的阅读,前一版课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既是“目标”,也是“内容”。新版课标在“目标”这一节也沿用了旧版的这句话。但在“内容”这一节则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下面列出了要阅读哲理性作品、科学探究文本、诗话文论和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而没有关于议论文的内容要求。新课标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分开来表述,的确有些重复、累赘,学习时可以把两者合起来。这样,教学中也比较好处理。

关于“课程内容”,还有一点也是比较不好掌握的,那就是层次太多,概念有些纠缠。第一层,是“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主题”,所谓“载体”就是教学中使用的各种作品类型。我理解这是为了突出政治导向,想给“课程内容”一个总纲。但是何谓“主题”?何谓“载体”?是否能概括整个“课程内容”?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作为一线老师,我想,理解为凸显三种文化即可。

接下来,是“课程内容”第二层,即“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怎么去组织和呈现呢?就是用“学习任务群”。先把6个“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层,然后每一个“学习任务群”后面分4个学段罗列“学习内容”。这样表述的确层次较多。

我们梳理一下:其逻辑是先提出“主题与载体形式”,是比较上位的,其实也包括了内容。接下来就是“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什么呈现方式?就是6个学习任务群。然后分别叙述6个任务群包含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化繁为简,就是:“课程内容”是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又是什么?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学习任务群”就是“教学内容”。好像现在不提“教学”这两个字,是为了突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课标是给老师看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新课标为什么那么重视并凸显“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呢?我理解是为了把语文教学内容结构化,所以要专门把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分开,专列一节,用“学习任务群”去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所以,我们先要从学习内容或者教学内容的角度去理解学习任务群。有的学者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缺少学习内容的,新课标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结构化,从此有了清晰的呈现。这样的说法不对,怎么能说以前没有学习内容呢?但新课标试图把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强化学习内容,这样设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益的,多少可以改变语文教学存在的碎片化、随意性、多重复的弊病。只可惜这种设想目前还未能得到更清晰而且有学理性的表述。

“学习任务群”又指新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不只是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以学习任务来带动教学,即“任务驱动”。6个“学习任务群”下面分学段列出很多学习任务,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学习任务,组成教学的单元。其实现在我们使用的义教语文统编教材,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都采用的是单元教学结构,各个单元都可能承担着“学习任务群”的其中某一项两项任务。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研究教材的各个单元主要承担或者接近“学习任务群”之中的哪些“任务”,然后以这种“任务”来引领教学。

教材的单元导语有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点的提示,另外每篇课文后面还有思考题,老师们可以参照这些提示与思考题,集中转化为“学习任务”,也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典型任务”。同时可以设计和“典型任务”相配合的学习情境,即所谓语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和现在我们熟悉而且通行的教学模式不同,不是一课一课地讲,不是文本为纲,它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而是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获得自己知识的建构。

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作用。这样,可以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书和讨论,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学习和落实新课标,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看来也不是特别难,不是抛开教材重新去另搞一套,完全可以在使用现有教材、实施单元教学时,把“任务群”的教学方式融会进来。这样,我们的教学可能会有所改观。不过,根据高中语文实施“学习任务群”的经验,我想提醒两点。

第一,现在的单元教学都是“群文教学”的设计,转化为“任务群”教学,也都是“群文教学”为主。但“群文教学”不能完全取代单篇课文的教学,“群文教学”还是要有一篇或两篇为重点,有些课还是要老师多讲一点,要精讲,先要学生明白,然后才能开展活动,也不要给老师规定只能讲多少的比例。实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带着任务去看书找资料,然后组织交流活动,要防止把课文尤其是那些经典作品只是当作材料支架,那样的话,经典就被“降级”处理了。经典内涵丰富,可做多义了解。语文学习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接触经典,学习经典,汲取智慧,丰富和活跃思维。应防止那种只是把经典作品作为材料和支架的狭义理解,这也是老师必须有所引导的。

第二,“任务驱动”是“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但不等于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意味着全部教学一刀切,都要采取“任务驱动”方法。哪些单元或者哪些课文适合“任务驱动”,多一点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多一些讨论;哪些单元哪些课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当然这种讲解也应当是启发式的,这个主动权应当交给老师。

“整本书阅读”不宜强调课程化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地读下来,是真正的“整本书阅读”。但一百多年新式学堂的语文教学采取文选精讲的方式,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代人还要学很多科目,时间是限定的。这种文选式学习有好处,涉及面广,但坏处是阅读量不够。而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高中语文课标率先提出“整本书阅读”,就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去读完整的书,一切指向高考。中国人读书最多最好的时期是小学,到了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现在网络阅读兴起,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多了,完整的、深度的阅读少了。现在很多人很多时间都在看手机,心气浮躁,更是没有耐心阅读完整的书。

“整本书阅读”正是针对这种阅读现状而提出的,还可以“磨性子”。现在义教课标也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也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这是语文课改一个有力的举措。如今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扩大了读书量,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小学语文二年级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都可以用起来,和课标的要求对接。

“整本书阅读”已经纳入教学体系中,也会有一定的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但我主张“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我发现教材指定的很多书目,学生都不感兴趣。一方面因为是经典,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因为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太烦琐,又要记笔记,又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又要朗读,又要演出什么的,谁会喜欢呢?兴趣是第一位的,有兴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读,就有时间读。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容许学生自己选择教材规定书目之外的书来读,容许读闲书。我前些时候提出,“整本书阅读”要降降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