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能治什么病?
膈下逐瘀汤能治什么病?
膈下逐瘀汤源自清代大医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王清任在书中说: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总是病去药止,不可多服。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血瘀,用此方治之极效。
分析方中诸药味的功效:当归、川芎、赤芍、丹皮养血活血、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桃仁、红花破血行瘀,活血通经;元胡、乌药、灵脂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辅以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全方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使瘀去气行血活而瘀阻自除,胀坠自消,疼痛自止。
显然,膈下逐瘀汤以行气逐瘀为主,是治疗膈下瘀阻气滞之证的常用方,主要以膈下形成痞块、痛处不移、经行腹痛、卧则腹坠、久泻不止为辨证要点。
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痛经、宫外孕、不孕症等属于血瘀气滞的病症。
常用膈下逐瘀汤剂量如下:五灵脂10,当归10,川芎10,桃仁10(打碎),丹皮15,赤芍10,乌药10,元胡10,炙甘草10,香附10,红花10,枳壳15,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王清任临床应用膈下逐瘀汤时提到:“倘病人气弱,不任克消,原方加党参三五钱皆可,不必拘泥。”学习王清任加党参的经验,若病人兼有气虚,常加红参10克,与方中的五灵脂相合,是一对反药,相反相激,颇可提高疗效。
红参、五灵脂属中药“十九畏”范畴,被视为配伍禁忌。但当代大医李可以注重扶阳和善用相畏相反药物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而著称。其中红参、五灵脂是李老常用对药之一,结合辨证施治,创制类方用于治疗各种病症,临床疗效显著,并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痛经
痛经的发生,多源于情志抑郁,冲任失调,气血郁滞,经血运行不畅。其中气滞与血瘀是导致痛经的两个关键病机。显然,应用膈下逐瘀汤可以达到既活血化瘀,又理气止痛的效果,因此能有效缓解痛经,且其有效率极高。
有学者应用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发现此方对于轻、中、重度痛经均有明显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和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说明膈下逐瘀汤温经行气、活血散瘀的效果。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痛经疼痛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血流变异常指标,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运,解除平滑肌细胞痉挛性收缩,抗炎镇痛以及调节内分泌等功能,从而缓解症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痛经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而且这也是一个威胁着健康的疾病,需要及早治治,以防发展成为其它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腺肌症,甚至不孕。若有痛经,且辨证其病机属于气滞血瘀,则可首选膈下逐瘀汤。
事实上,从病机来分析,痛经有虚有实,但以实证为多见。而且实证中又以气滞血瘀型最为多见,即所谓的“不通则痛”。由此说,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的膈下逐瘀汤最适合于此型痛经。
关于治疗痛经的服药方法,建议在疼痛的前一天开始服药,这样不但可以高效止痛,更可以预防疼痛发作。
临床应用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时,亦会有所加味。比如,若挟瘀滞,常加郁金、三棱、莪术;若寒邪凝滞则加肉桂、小茴香、细辛;若冲任虚寒,则加吴茱萸、鹿角霜、杜仲。
除治疗痛经外,今时医家常喜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多种妇科疾病
其一,治疗月经过少
有学者报道用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机郁滞、瘀血内停之月经过少。经辨证论治以本方为主方,根据患者症状加减药物,三诊服药结束后患者月经量恢复。虽属个案,但只要方证相应,当有显效。
其二,治疗闭经
有学者用膈下逐瘀汤合佛手、川楝子治疗气郁血滞型继发性闭经患者76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情况,结果治愈率为73.7%、有效率为88.2%。
还是要对证用方,只要病机属于气滞血瘀,即可应用此方,而不必拘泥于何患何病。
其三,治疗盆腔炎
有学者用膈下逐瘀汤治疗盆腔炎,以西药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79.07%。
若兼有炎症反应,亦可考虑合用五味消毒饮,或白头翁汤,疗效当更高。
其四,治疗盆腔脓肿
现代研究发现,盆腔脓肿常伴有腹部手术史,有学者以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经验方妇炎灵3号灌肠治疗盆腔脓肿,气滞血瘀证。患者左侧输卵管脓肿切除术后,左下腹疼痛、发热,经抗生素治疗无效,选用膈下逐瘀汤去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乌药、甘草、红花、枳壳加柴胡、金银花、连翘、黄芩、海藻、龟甲、莪术增强清热解毒散痈的作用,联合经验方妇炎灵3号方灌肠治疗,并配合超声引导介入引流抽除脓液及盆腔冲洗,经治疗患者恢复。
其五,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
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癥瘕范畴。有学者将126例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予日1次米非司酮片12.5mg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本方加减治疗。3个月为1个周期,均治疗2-3个周期。结果两组患者肌瘤均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子宫及肌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1.4%。
也有学者将7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5例(最终实为各30例)。治疗组予本方口服,经前期加三棱、莪术、夏枯草、皂角刺、川楝子,月经第15天开始服药至下一个月经周期开始经后期去丹皮、枳壳、延胡索、乌药和五灵脂,加菟丝子、女贞子,月经期第5日开始口服至第14日。同时联合平补平泻法针刺气海、中极及关元,泻法刺合谷、太冲及血海,补法刺三阴交与足三里治疗。于经前10天开始,至月经结束止,每天1次。对照组于月经第一天开始日1次口服米非司酮12.5mg。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为90%。两组痛经积分,CA125值均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肝癌患者多为气滞血瘀型,宜采用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治法
有学者认为,气血瘀结是原发性肝癌的致病因素,故治法应以理气化瘀、软坚消癥为主。
有学者总结名老中医郁仁存治疗肝癌的经验也得出,使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肝癌效果显著。
从临床来观察,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癌具备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止痛
肝癌疼痛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发生率约占肝癌患者的75%。西医常用三阶梯止痛法,虽有效但不良反应大,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和成瘾等。临床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肝癌疼痛,效果满意。
有学者观察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疼痛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76%,优于西医对照组的50%。
也有学者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方辅助治疗中重度气滞血瘀型肝癌疼痛,发现膈下逐瘀汤辅助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缓解癌性疼痛,且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其二,散结
所谓散结,即缩小肝癌肿瘤的体积。从临床来观察,实体瘤体积的变化常用来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有学者在常规西药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经2个疗程后,目标病灶缩小或未扩大,观察组化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还有学者在采取FOLFOX4全身化疗基础上配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结果显示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疗效确切。
其三,延长生存时间
有学者用膈下逐瘀汤联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3-4个月后,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其四,降低化疗药物不良发应发生率
有学者在常规西药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患者,2个疗程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也有学者用膈下逐瘀汤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还有学者分析膈下逐瘀汤对瘀血内结型肝癌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提示观察组术后5年生存质量QOL-LC总分和自我评价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其五,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甲胎蛋白水平
有学者临床研究表明,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或采取FOLFOX4全身化疗基础上,结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方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甲胎蛋白。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膈下逐瘀汤对瘀血内结型肝癌术后患者肝功能也有改善作用。
还有学者观察膈下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临床疗效,治疗后2组肝功能及甲胎蛋白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其六,提高免疫功能
肿瘤患者出现免疫功能紊乱,其免疫调控主要由T淋巴细胞亚群介导。胸腺与脾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脏器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
有学者研究发现,膈下逐瘀汤对患者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指标水平,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有影响,这表明膈下逐瘀汤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也有学者研究显示,运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精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后,观察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
其七,改善肝纤维化程度
有学者研究发现,采取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可使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等数值降低,提示膈下逐瘀汤可以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综上所述,膈下逐瘀汤是一首治疗肝癌的高效方。且其疗效是全方面的,既可改善症状,还能改善指标,更可以提升病人的生存时间。临床在治疗肝癌(尤其是肝癌晚期出现明显疼痛症状)时,当重视应用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的主治功效有理气和化瘀。若有些疾病的病机更为复杂,则需要用膈下逐瘀汤合方施治。
比如,临床常用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来治疗肝硬化。一方面,如此合方可以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此二方合方还能改善患者炎症-氧化应激状态,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又如,亦用膈下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情脂肪肝,只要病机属于气滞血瘀兼痰凝者,疗效满意,不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调节血脂和肝脏代谢,促进体内代谢恢复正常。
当代医家临床应用膈下逐瘀汤合方治疗不少急慢性疾病,以下抄录部分经验:
合凉膈散治疗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
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胰腺炎术后;
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
合猪苓汤治疗糖尿病性肾病;
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
合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合锡类散治疗残胃炎;
合一贯煎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合穴位针刺治疗肝硬化;
……
不管何种疾病,只要病位在膈下,包括胰、肝、胃、胆以及肾、胞宫等,且其病机属于气滞兼血瘀者,都可考虑首选膈下逐瘀汤。
现代医家不断拓展膈下逐瘀汤临床使用范围,且不限于膈下部位,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胆、脾胃、肠道、胰腺、妇科疾病及各类肿瘤等。
可以说,这是一个治疗气滞血瘀病机的高效方。若再兼有其他病机,则可对证合方。比如,兼脾虚,则合四君子汤;合中气不足则合小建中汤;合腑气不降则合承气汤;合肝阴虚则合一贯煎等等。如此能兼顾多个病机,从而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