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国学易经大师李子岂解读《道德经》
致虚极,守静笃——国学易经大师李子岂解读《道德经》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国学经典《道德经》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智慧,吸引着无数智者探寻其中的奥秘。今天,我们有幸聆听国学易经大师李子岂的讲解,一同探讨《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深刻内涵。
“致虚极,守静笃”,这两句话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精髓所在。李子岂大师指出,这里的“虚”并非指空虚无物,而是指心无杂念、回归本真的状态。而“极”则代表着达到这种状态的极致程度。只有当我们把内心的杂念和欲望都放下,让心灵回归到最纯净、最本真的状态,才能洞察到万物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
“守静笃”则是要求我们在达到虚极状态后,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这种宁静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安详。只有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才能清晰地感知到周围的一切,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阐释。李子岂大师解释说,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极、守静的状态时,就能观察到万物的生长变化和宇宙的循环往复。这里的“观复”并非指简单的观察,而是指深入洞察万物的本质和宇宙的规律。
在李子岂看来,《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一种修身的境界,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修炼内心,我们可以让心灵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从而洞察到万物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这种境界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行,也对于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杂念所困扰,难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坚定。而李子岂大师的讲解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当我们把内心的杂念和欲望都放下,让心灵回归到最纯净、最本真的状态,才能洞察到万物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这不仅是一种修身的境界,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让我们感谢李子岂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对《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智慧,让心灵更加纯净、更加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