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基础理论:从概念到职能的全面解析
财政学基础理论:从概念到职能的全面解析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手段实现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本文将从财政的基本概念、财政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财政的产生与发展、财政的基本要素、财政的本质特征、财政的职能等方面,全面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
文档简介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财政学和金融学两个组成部分。财政学主要研究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金融学则研究社会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
《财政与金融》课程目录:
财政学
第一章 财政概述
第二章 财政收入
第三章 财政支出
第四章 公债
第五章 国家预算
金融学
第六章 金融概论
第七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八章 金融监管
第九章 商业银行
第十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十一章 金融市场
第十二章 国际金融
第十三章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第十四章 财政与金融的宏观调控
第一讲
一、财政与百姓生活
神木模式:在陕西省神木县推出的《神木县全民医疗实施办法(试行)》,让全体人民“看得起病”。为施行“全民医疗”,神木县列出了每年1.5亿元的预算,这在其整个社保体系的财政预算中占比约50%,而社保体系的财政预算支出约占神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6%。
三峡工程: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好处包括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负面方面,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
二、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 依托国家政府的公共权力
- 国家政府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财政
- 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 主要是社会产品中剩余产品
-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财政分配的手段:强制、无偿
- 税收强制和无偿
- 国防安全、交通治安、垃圾处理厂等
三、财政如何产生?财政发展?
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经济条件;另一个是政治条件。
- 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
- 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
第二节 财政的基本要素
- 财政的分配主体:国家(政府)
- 财政分配的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 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实物、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
第二节 财政的本质
财政是一种国家(政府)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第二节 财政的基本特征
- 国家主体性
- 阶级性与公共性
- 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 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
第二节 财政的产生条件
- 经济条件:剩余产品
- 政治条件:国家
第二节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家财政
- 奴隶制国家财政:王室土地收入、徭役、战争掠夺收入、捐税
- 封建制国家财政:赋税成为主要收入、盐铁酒专卖收入、货币铸造收入
-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税收、国债收入、政府行政经费支出、国防费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科学文化支出
- 社会主义财政:在形式上类似但实质上与资本主义财政不同,不存在剥削内容和对抗性,反映国家与人民利益一致
第三节 为什么需要财政?
政府的职能:维护国家安全、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基础设施、提供社会保障、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
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对应,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
市场失灵:垄断和自然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等
第四节 财政的职能
- 资源配置职能
- 区域间的资源分配
-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 提供公共产品
- 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的配置
- 收入分配的职能
- 税收对收入水平的调节
- 转移支出
-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 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
- 充分就业
- 物价稳定
本文原文来自人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