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文物古迹介绍
连云港市文物古迹介绍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从古老的岩画到近代的抗日遗址,这些文物古迹见证了连云港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桃花涧AAAA
桃花涧源自锦屏山马耳峰。千回百转汇集成滔滔涧水流下南坡。这里峰峦峻秀,春来遍开桃花,因以为名,现已开辟为新的旅游景点。山上既有挺拔的林木,又有裸露的石骨,颇具中国画的风味。景区的下面,即著名的锦屏磷矿矿区。1979年冬,桃花涧发现了四五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抗日山烈士陵园AAA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曾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它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称。
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岩画镌刻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郊锦屏山马耳峰的西崖上。马耳峰西崖的形状为椭圆形,长22米、宽15米,面积约330米,表面稍凸,岩石呈黑色。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刻画在将军岩西崖的坡面上,画面高20余米,宽11米左右,以敲凿、磨刻手法刻于平整黑亮岩石上。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西端。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共雕刻出1贴躯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
海青寺塔
海青寺塔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区花果山街道大村水库旁。海清寺塔,又称“大村塔”、“阿育王塔”。该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八面九级,高40米有余,仿楼阁式砖塔,内有回廊,八角塔心柱直至塔顶。塔身每层四面开门,其余四角隐出直棂假窗,或嵌字碑。塔内设砖阶梯,可盘旋而上。
花果山前顶石刻群
水帘洞摩崖题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风景区水帘洞,刻在洞外的岩壁上。石刻皆为摩崖题勒,书体有篆、隶、楷、行。从石刻年款可知,水帘洞石刻镌于明清两代。明刻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润”、“灵泉”;清刻有“印心石屋”。水帘洞石刻的内容都是记录和描写水帘洞的景致。
延福观
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由高晋卿等三个太监出资在东磊围屏山前兴建延福观。从此东磊便成为云台山一带道教的主要基地,三四百年间香火旺盛,甚至连围屏山也赋予了一个道教的名称——钟鼎,山上所有的景点都染有浓重的道教色彩。由于延福观紧靠围屏山,地势险要,又隐蔽于绿色丛中,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曾在这里驻扎过。
孔望山古城遗址
孔望山古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凤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古城设东、西二门,西门保存明显。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北城垣墙体基本完好,保存高度约1.5米,夯土层厚约10厘米,夯窝直径约5厘米,呈圆形,夯窝较浅,约1厘米。
王得胜家族碑群
王得胜家族碑群(清)王得胜家族碑群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西朱范村。碑群包括“同治诰封”碑、“光绪诰封”碑、“王得胜生平”碑、“王得胜夫妇合茔”碑。王得胜,字捷之,梅伯,行一,道光五年(1825)二月十二日生于山东省沂州府兰山县朱樊村(今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西朱范村),卒于光绪二年(1876)正月二十二日,享年52岁。其妻王氏,卒于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十二日,享年50岁。王得胜家族碑群是研究清代地方家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
石棚山摩崖题名石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石棚山上。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9处。有金代石刻“新设山路记”题刻、明代石刻“廖世昭题刻”、“小九曲”、王同“高行清风”题刻、清代石刻“吴廷翰诗刻”、“王先谦题刻”、“师亮采题刻”以及“万花岩”、“锦岩”、“石曼”等。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
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元)大伊山梅花鹿岩画群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共包含3处梅花鹿岩画:大山圩梅花鹿岩画、大龟腰山梅花鹿岩画和小山圩梅花鹿岩画。(一)大山圩梅花鹿岩画。位于大伊山大山圩西北侧,大伊山梅花鹿岩画西北侧约30米。岩画宽120厘米、高30厘米,为阴刻。岩画内容为一只梅花鹿,鹿角分叉,鹿身呈卧姿,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田横岗遗址
田横岗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中云街道办事处金苏村云龙涧风景区。田横(?-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自立为“齐王”,刘邦称帝后,率部众500余人逃居海岛,后被迫皆自尽。据唐《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及宋《太平寰宇记》等记载,田横及其部众最后在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自刎。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1938-1939年)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包括大龙顶、围屏山、锦屏山、丫髻山、猴嘴山、朝阳西山、东陬山、仙姑岭等处。大龙顶是连云港市云台山大桅尖东侧的一个山头,为黄窝山最高峰,因其峰顶有块岩石形似龙头,故名。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此处遗址为1938年春,日军侵占连云港后,为防止中国军队反攻,在云台山各制高点修筑的防御工事。
连云港封土石室墓群
俗称“古洞”、“唐王洞”、“藏军洞”,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区的锦屏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和灌云县伊芦山。目前共调查发现封土石室墓474处,其中锦屏山93处,南云台山321处,中云台山25处,北云台山10处,伊芦山25处。封土石室墓多数主体结构可分为石室、墓道、封土三部分,石室为券顶,墓道为斜坡式,封土为圆形或椭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