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学|树上的悲欢与离合:文体与自然
吴承学|树上的悲欢与离合:文体与自然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墨客常常将诗文题写于自然物之上,如树木、竹子和树叶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这种题诗于自然物的现象,不仅展现了文人的雅兴和才情,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张奴的神秘人物,就曾题诗歌于槐树之上。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与谢惠连“作诗连句刻于树上”。陈时高僧昙瑗与洪偃傲岸泉石,题树为诗,而洪偃题其后。
……
唐人也多有题诗于树之举,如姚合《题山寺》所写:“为爱青桐叶,因题满树诗。”……题树虽不及题壁挥洒自如,但也有题壁所难以比拟的优点。树木的寿命一般较长,刻上的诗痕也不容易因岁月流逝、风雨侵蚀而泯灭,反而随着树木成长越来越显著。
题诗于竹也有同样的优点。在唐诗中有不少描写到题竹的。如杜甫《题郑县亭子》:“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送窦九归成都》:“我有浣花竹,题诗须一行。”李贺《南园十三首》之十也有“舍南有竹堪书字”之句。他的名诗《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也是吟咏题竹的。李贺题竹,似先刮去竹子的青皮,然后在上面书写,所以,竹上就有了“黑离离”的字迹。姚合《吟诗岛》:“竹枝题字处,小篆复谁能。”看来他还讲究题竹的艺术性。绿竹猗猗,坚贞傲雪,其形象与品性历来深为文人所喜爱。题竹是文人雅事,就像姚合《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携诗就竹写,取酒对花倾。”司空图《僧舍贻友》:“竹上题幽梦,溪边约敌棋。”郑谷诗:“浊醪最称看山醉,冷句偏宜选竹题。”幽人之梦、幽冷之句,题写在高洁的竹上,两者相得益彰。有些诗歌就是通过题竹的形式传播的,如唐代僧人玄览的题竹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全唐诗》失收,但众口传诵,几成谚语。
题叶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题诗方式,其由来甚久,如南朝梁代的刘令娴就有《题甘蕉叶示人诗》。正如贾岛《寄胡遇》所云:“落叶书胜纸。”树叶可以书写,有些贫而好学的人,便以叶代纸。如唐代郑虔好书,常苦无纸,时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郑虔取以为书,几乎写尽。宋人李行简家贫,刻志于学,故聚木叶学书,练得一手好字。唐诗咏及题叶者甚多,如杜甫诗云:“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韦应物《题桐叶》:“参差剪绿绮,潇洒覆琼柯。忆在沣东寺,偏书此叶多。”白居易《春至》诗云:“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杜牧《题桐叶》云:“去年桐落故溪上,把叶因题《归燕》诗。江楼今日送归燕,正是去年题叶时。”许浑《长庆寺遇常州阮秀才》:“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诗人题诗于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传播,而是为了表现诗人闲情逸致。
树叶随风飞荡,任水飘流,于是古人就在题叶的传播功能上大做文章,以题叶作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情的红丝绳。桐叶题诗、红叶题诗已成为古代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意象。人们以题叶为题材,编造一个个美丽故事。这些幸运的主人公有顾况、卢渥、于祐等,故事虽不同,情节却相似——诗人偶临御沟,见到水上漂着题有宫女怨诗的红叶,于是题诗叶上回赠。最终的结果也是出人意外的美满,由于某种原因,宫女离开宫中,与题叶的诗人结为眷属。事情正如《流红记》中女主人公韩氏诗所总结的:“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总之在古代诗文中,红叶、桐叶题诗已经成为封闭社会中传递爱情信息之象征。这是在艺术上对现实中两性隔阂的一种补充和反拨。
题叶的范围颇广。除了红叶与桐叶之外,许多植物的叶上都可以题写。司空图《狂题十八首》之十:“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故园虽恨风荷腻,新句闲题亦满池。”诗中描写的是诗人题写芭蕉叶与荷叶的生活。又如张籍《山中酬人》:“山中日暖春鸠鸣,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归来石窗下,菖蒲叶上见题名。”所说的则是题写菖蒲叶。
……
(本文摘自《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第九章《论题壁诗》,微信题为编者所拟)
文体的历史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在常人看来,文体是孤立而静态的。但如果把文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放到历史场景中考察,就会发现文体是丰富而鲜活的。譬如春秋战国时的合纵连横与先秦盟誓的形成,魏晋政局动荡与挽歌的风行,六朝援佛入华与忏悔文的出现,明清科举与八股文的愈演愈烈,晚明心学发展与小品文的繁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作者笔下,文体诉说着时代的精神、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迁移以及集体的审美选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