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经验:厚朴麻黄汤专治此类顽固病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实战经验:厚朴麻黄汤专治此类顽固病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9/12/29545384_1147120112.shtml
厚朴麻黄汤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主治外寒内饮、饮郁化热的咳喘证。以下我将从方剂组成、临床应用经验及总结要点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方剂组成与教材中功效
组成: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
功效:散寒化饮,清热平喘。
主治:外寒束表,内饮郁热,症见咳嗽喘逆,痰多黏稠或黄白相兼,胸闷气急,喉中痰鸣,或伴发热恶寒,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或浮紧。
二、临床应用经验
1.辨证要点:
- 外寒内饮: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外寒);痰多、胸闷、咳喘(内饮)。
郁热表现:痰色黄稠或黄白相间,口干或渴,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适用病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等属寒热错杂者。
- 体质特点:
- 患者多体质偏实,痰湿壅盛,或素体阳盛,饮邪郁久化热。
- 常见于青壮年或儿童,或老年人痰热壅肺兼表寒未解者。
- 加减化裁:
痰热重:加黄芩、鱼腥草、瓜蒌皮增强清热化痰之力。
-表寒明显:加重麻黄、细辛用量,或配伍桂枝。
痰多壅塞: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逐饮。
阴虚津伤:去干姜、细辛,加沙参、麦冬养阴润肺。 - 剂量特点:
麻黄与石膏比例:一般1:3~1:5(如麻黄6g,石膏18-30g),既解表寒,又清内热。
细辛用量:3-5g,特殊情况及允许时可以加量。
小麦:常用30-60g,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 现代药理参考:
- 麻黄扩张支气管、缓解痉挛;厚朴、杏仁镇咳平喘;石膏抗炎解热;半夏祛痰。
- 全方体现抗炎、解痉、祛痰、调节免疫的综合作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与总结
- 禁忌症:
- 纯阴虚燥咳(无痰或少痰、舌红少苔)、纯热证(高热、痰黄如脓)慎用。
- 体质虚弱、心功能不全者慎用麻黄、细辛。
- 煎服法:
- 麻黄先煎去沫,石膏打碎先煎,细辛久煎减毒。
- 方中小麦宜用生品,保留甘润之性。
- 经验总结:
寒热并用:麻黄配石膏,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干姜、细辛配五味子,温化寒饮,敛肺止咳。
表里同治:既解表寒,又化里饮,适用于寒包火型咳喘。
病机关键:外寒未解,内饮化热,需动态观察寒热比例调整方药。
与小青龙汤鉴别:小青龙汤纯治寒饮,无石膏;厚朴麻黄汤寒热并调,适合寒饮夹热。 - 临床心得:
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度心悸(麻黄所致),可减少麻黄量或加炙甘草调和。
慢性咳喘患者需配合健脾化痰药(如茯苓、白术)及补肾纳气(如龙骨,蛤蚧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四、案例举隅
案例:中年男性,咳喘反复3年,遇冷加重,痰多黄白相兼,胸闷,舌苔黄腻,脉浮滑。
处方:厚朴15g,麻黄9g,石膏30g,杏仁12g,半夏12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小麦30g。
疗效:3剂后咳喘减,痰转白,去石膏加茯苓15g,续服5剂症状缓解。
小结
厚朴麻黄汤的核心在于“寒热同治、表里双解”,尤其是外寒内饮兼郁热型咳嗽,临床应用需紧扣“外寒内饮夹热”病机,结合患者体质灵活化裁,尤其注意麻黄、细辛等峻药的合理配伍与剂量控制。现代呼吸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颇多,所以应用机会也很多。
热门推荐
增产叠加关税,国际油价失守60美元关口创四年来新低
什么运动对心脏最健康?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它
心率监测的重要性与多种测量方法解析
食物相克:科学解读与辟谣
关税博弈下,这些芯片或将涨价
绿百合有哪些独特特征及其花语?
装修贴士:过门梁角钢应符合国标要求
房屋土地使用权限是多长时间
申论分论点提炼指南:模板与寻找策略实战解析(2024版)
中铁、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铁总、中铁建,到底有什么区别?
退休前10年如何对财务与职业进行双重规划
Nature期刊封面设计:如何用视觉修辞讲好科学故事?
如何科学健康地实现快速有效减肥?
如何在2025年实现高效燃脂?7种高强度间歇运动的意外选择!
跨境保健品骗局曝光:揭秘行业乱象与消费者保护
美国留学211的优势与挑战是什么
肺气肿患者不能吃肥肉?医生提醒:这3种食物也要少吃
养老行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去角质的方法有哪些?物理式去角质,化学式去角质,激活幼龄肌肤
IANG签证详解:香港就业的绿色通道
怎样可以预防宝宝腹泻
2025年985大学排名:39所高校最新完整名单及排名
D-二聚体6.5mg/L,是否敲响健康警钟?
猫舍的日常管理有哪些项目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 ZKP)
专升本毕业生是否可以报考公务员及优势解析
餐补属于工资还是福利费?法律解读与实务分析
低血压会头疼头晕吗
为什么会有“佳能拍人像,尼康拍风景”这一说法 有什么根据吗
工厂集体宿舍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