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二:道教神异与历史隐喻的交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十二:道教神异与历史隐喻的交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26/14/2012175_1129726297.shtml

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十二是一首充满道教神异色彩的诗歌,通过描绘松溪、桂洞等自然景致,以及龙卵、马牙等神秘意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历史人物虞卿的故事,形成了一种隐逸与入世的矛盾张力,体现了李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
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疋染朝霞。

注释:
松溪、桂洞:南园附近的溪流山洞。
谁遣:一作“谁为”“谁遗”。
虞卿:战国游说之士,曾游赵说赵孝成王,为上卿,故号虞卿,后困于梁,不得意,著《虞氏春秋》。

解读:
这首诗颇令人费解,主要体现在龙卵、马牙等物,不知诗人确指。有人理解这是李贺自己造的词。
前两句是写景,松入水则影黑,因为初春时节,到处都是白雪,与其相比,水是黑的,“龙卵”,王琦以为是蜥蜴之卵,生硝、马牙为药名,叶葱奇认为龙卵为荸荠或鸦卵,马牙则为马齿苋之类的蔬菜。估计这是本诗的难点之一,所以很多人不解释这诗。但这其实也说明李贺诗作的特点。
又是一年的春天,松树下的溪水在白雪中穿行,如同一条黑色的水 流。而虬龙般的松枝上已经长出了新的“龙卵”。在桂洞里,洞壁上生出了很多的 硝石,就像许多旧的马牙。这里“桂洞”还有一种可能,可能是比喻洞中的硝石如开满了桂花,很显然李贺看到的这个洞,硝石偏黄色,所以李贺会描述成像旧的马牙,而不是新的。
诗人隐居山间,采撷野菜山果,聊以充饥度日。日子过得清苦,或许正是一种磨砺。
“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虞卿是战国时期一位善于游说之士。他脚蹬草鞋,肩挂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孝成王,赵孝成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白壁一对。第二次拜见赵孝成王,就担任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分析李贺这里提到“虞卿”,和虞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虞卿,在司马迁的《史 记》里这样评价他“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知其不可,况贤人乎?”也就是说,这个虞卿非常善于为赵国出谋划策, 虞卿事实已经做到了赵国的相国了。
前两句充满了道教神异色彩。松溪桂洞,黑水龙卵,自是清幽之处,而且有一种神异氛围。但是第三句中“虞卿”的出现,使这种道教神异氛围变得不安起来。历史上的虞卿身具纵横捭阖之才,被赵孝成王拜为上卿,仕途失意则“发愤著书”,有《虞氏春秋》传世。他与道教或道士几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李贺在此诗中却让他披上了艳如朝霞的大红道袍,这是为什么呢?
确实是一种强行的嫁接,这正是李贺此诗的隐秘所在。这是李贺心目中两种隐居生存方式的强行嫁接:一种是隐居著书名世,一种是修道养生。这两种生存方式在李贺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著书名世是李贺最不愿接受的一种退路,他已经明确地表达了对“寻章摘句老雕虫”式生活的厌倦,在这首诗中,他才会让以发愤著书名于后世的虞卿去裁制一件道帔。
游说得志、官拜上卿、失意后发愤著书的虞卿,一生为显身扬名辛苦经营的虞卿,现在却以一匹朝霞色的轻绡,裁了一件道袍。而且,这两种不和谐因素并列一处,每个方面都成为对方的一种解构因素。虞卿一生为显身扬名而操劳,他那火热而沉重的激情,在“轻绡一匹染朝霞”的道袍之下变得轻飘飘起来,在松溪桂洞、生硝马牙、黑水龙卵的阴气熏染之下也变得冷清了起来。同时,松溪桂洞、生硝马牙、黑水龙卵、轻绡道帔的“仙气”由于“虞卿”这个冒失鬼的闯入也变得不纯了,虚静超脱的“仙气”中掺进了世俗躁动的杂质。
滑稽的背后是诗人深深的苦涩。他不会去发愤著书,也不会去山居修道。著作与修道,他只不过是想想罢了,这两件事情在他的心中,根本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神圣。也难怪,人们常说的是“归隐”或“退隐”,李贺还没有“出去”,还没有半点功业可言,何言“归”,何言“退”呢?至悲苦者无泪,至绝望者无怒,荒诞的怪笑中方显大悲苦、大绝望。

李贺简介:
李贺 (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郡望陇西成纪,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父晋肃,大历间边上从事,贞元时陕县令。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少年时有“拏云”心志。宪宗元和年间,往来于洛阳、长安间,应试求仕。曾以歌诗谒韩愈,愈劝贺举进士,与贺争名者以贺举进士犯父讳为由,加以毁阻,愈为作《讳辩》,终竟不第(一说竟不就试)。在京任奉礼郎(两《唐书》误为协律郎),三年(808)以病辞官。旋往潞州依张彻。元和十一年病卒。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李贺早慧,7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常偕诗友出游,有小奚奴相随,背一古破锦囊,得句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其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今存诗4卷、外集1卷,计242首。多感时伤逝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慨零落不遇。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各类诗作,以古体歌行为多,无七言律诗。要在尽脱氧白,务求新奇。以“奇才”(韦庄语)、“鬼才”(宋祁、钱易语)、“鬼仙之词”(严羽语)著称于中唐诗坛,称“李长吉体”。《全唐诗》存诗5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