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烤肉还分文吃武吃?
老北京烤肉还分文吃武吃?
近年来,烧烤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许多地方因特色烧烤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其实,在北京也有着源远流长的烤肉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炙子烤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北京烤肉的历史与文化,以及那些承载着百年味道的老字号。
最近几年烧烤特别火,好多地方都因为烧烤成了网红。其实北京也有传统“烧烤”,就是炙子烤肉。炙子、说白了就是一块大铁板,生肉在这上面烤熟;当然您管它叫“煎”,也不是不行,但普遍还叫烤肉。北京有两大烤肉老字号,并称南宛北季,即烤肉宛和烤肉季。
其中烤肉季位于著名的开放式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挨着银锭桥,有着100多年历史。烤肉季原名“潞泉居”,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创办人是通县回民季德彩。最初他在荷花市场摆摊儿卖烤羊肉,打出"烤肉季"的布幌子,因技术独特,味道鲜美,顾客不交口称赞,所以生意越做越好。后来有了积蓄,便在什刹海买下了一座小楼,开办潞泉居烤肉馆、成为坐商。但因原来的幌子深入人心,所以没什么人叫“真名”,反而都记住了“烤肉季”。
饭店离燕京小八景之"银锭观山"一步之遥,近处是什刹海碧波荡漾,远处可遥望西山夕阳如画;北邻鼓楼也是京城老牌商业区,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给烤肉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因此买卖一直很兴隆。烤肉季一直保持着传统风味,不但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更吸引各界名流前来光顾,比如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随着时代变迁,烤肉季也增添了鸡、鸭、鱼、海鲜等各种美味烧烤,兼营清真炒菜、北京烤鸭等。
烤肉季有“三绝”:第一绝当然是传统烤羊肉,在特制的炙子上烤熟后含浆滑美、不腥不膻;第二绝是观景,近看什刹海、银锭桥,远观西山;第三绝是赏荷,因为什刹海种植荷花也是有历史的,坐在烤肉季里就能观赏。百多年来长盛不衰,这“第一绝”可谓功不可没,传统烤肉的选料十分严格,用的是黑头团尾的西口绵羊(张家口以西),且仅选上腿和后腿两个部位;切肉也有独到之处,片薄如纸,十分均匀。切好之后用酱油、虾油、香油、姜汁及醋等多种作料兑成卤汁浸渍,然后放在炙子上、加葱丝炙烤。为使肉片香嫩可口,在炙烤过程中还要不时洒上鸡蛋液,熟后再撒上香菜段;特点是不膻不柴,含浆滑美,香醇味厚,久食不腻。
吃法也颇为讲究,在一张大圆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放一铁圈,上边架上铁条炙子;铁圈上留几个火口,随时添加木柴。木柴一般选用松塔、松柴或柏木,松烟和肉味混在一起,吃起来别有味道。现在的铁炙子做得更为讲究,木柴也改用木炭了。以往的作料以酱油为主,加少量醋、姜末、料酒、卤虾油,再配上葱丝、香菜;烤之前先把肉在白水中蘸一下,然后放在炙子上翻烤,颜色变深后就可用长筷子夹起蘸作料就着糖蒜、黄瓜条吃。现在的吃法稍有变化,肉片提前已经拌好;作料比以前多了香油、白糖、辣油等,而葱与香菜则是边烤边往肉里放;肉在炙子上烤好后可直接入口。另外吃烤肉讲究就烧饼,烤肉季的芝麻烧饼甚至名列"中华小吃"之榜首;当然这是约定俗成,不是必须。如果就别的(比如米饭),像某些人动辄说您“外行”、“怯勺”,那就夸张了,最多是味道、口感差些而已。
此外,老北京炙子烤肉还有文吃和武吃之说,文吃比较斯文,就是在后厨由大师傅加工好后,烤肉装盘送到餐桌上大家享用。武吃就是自烤自吃,这种吃法由来已久,因为烤肉本身就是草原上的美食,随着游牧民族入关被带到了北京。过去在烤肉季的店堂内就设有铁炙子,下面燃旺着松塔松柴,食客们围炉而立,一只手托佐料碗,另一只手拿着长筷子,将切成薄片的羊肉,蘸饱调料,放于火炙子上翻烤。待肉熟,就着糖蒜、黄瓜条、热牛舌饼,也可佐酒,特别是寒秋冷冬,美味、暖和、还温补,就是夏天也常有人来体验,喜欢大汗淋漓、浑身通泰的舒爽。
武吃在过去“老爷们儿”居多,还要讲究个姿势,人手一双一尺二长的筷子,称为“六道木”,站在炙子旁,一只脚蹬(老北京话念“此”)在板凳上,显得豪放;自己取料自己烤,口感有“老、嫩、焦、糊、甜、咸、辣“,根据个人口味自己掌把火候。后来武吃渐行渐远,大部分食客还是选择文吃。不过仍然有人喜欢那种“野风野气”的豪爽,因此烤肉季还在三楼专门留有老北京装修风格的“武吃自烤”单间儿。实际来讲,现在很多自助烧烤店不都是自己烤吗?这不都是“武吃”吗?只不过烤肉季是老字号,保持“原生态”的吃法算是一些老主顾的念想儿吧!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