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如何改变文化行业?
数字技术如何改变文化行业?
2024年5月,故宫博物院在福州举办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示了包括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虚拟现实剧场、文物对比鉴赏、鉴藏珍玩、御花园VR体验等8个数字展项。其中,“数字文物库”优化了智能搜索引擎,并每年以1.5至2万件的增幅持续向社会公开数字资源;“故宫名画记”新增超高清书画藏品300件、标注点1500余个;“全景故宫”则上线了多语种版本。此外,新增的“文物对比鉴赏”和“御花园VR体验”展项,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互动体验。
近年来,传统出版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以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打造了“流淌千年‘数’言新生”运河数字体验展,通过手势互动让观众体验漕船过闸等场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则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建设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平台,而中信出版则推出了AI作者数字人项目。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数字技术正推动出版业向全媒体传播场景转型,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
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多万册(件),但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在古籍整理中展现出高效率和准确性,通过人机协同可以大幅提升整理出版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中华大藏经·续编》通过这一模式,吸引了全球900多名业余审校者参与,仅用时两年就完成了两个校次的底本校对与审核工作。数字化不仅降低了古籍阅读门槛,还激发了更多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南京图书馆推出的古籍类短视频栏目,将《随园食单》中的美食记载转化为现代菜肴,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
AI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在智能创作领域,AI可以生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AI技术可以帮助实现数字化保存和修复;在文化体验升级方面,AR、VR等技术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推动了文化创新的多元化,还提升了文化体验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选择国产电子书阅读器时,用户最关注的是能否使用微信阅读和设备的耐用性。Kindle虽然使用时间长且耐用,但在新书资源更新方面存在不足。国产阅读器在易损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谨慎选择。
青海刺绣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显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高保真采集和记录,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捕捉刺绣作品的外观之美,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技艺精髓和文化内涵。同时,建立标准体系的信息管理手段,以及构建全面的数字资源库,不仅有助于刺绣艺术的长期保存,还能促进其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创新。
数字化场所营造是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场所营造的拓展,它不仅包括物理空间的数字化,还涉及虚拟空间的构建和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表达。通过虚实融合、数字增强的故事讲述和电子媒介的公众参与等方式,数字化场所营造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和场所感,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建构。
AI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新颖性和价值方面,但在主体性上存在明显不足。AI缺乏好奇心和内在动机,无法像人类一样出于探索和理解的目的去创造。尽管AI能够生成新奇的作品,但它们缺乏人类创作中的情感和深度理解,因此AI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创造力存在本质区别。
最新AI动态显示,字节跳动推出豆包视觉理解模型,OpenAI推出ChatGPT电话服务,英伟达发布Jetson Orin Nano Super开发者套件,图森未来推出Ruyi视频生成大模型,字节跳动即梦AI推出全新图片模型2.1,网易《逆水寒》联合百度文心大模型推出AI竞技场,LG Display则在OLED生产线应用AI生产系统。这些创新应用展示了AI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