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热议:农业现代化新动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热议:农业现代化新动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近日召开,对2025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特别强调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会议指出,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智慧化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等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会议还提出了依靠技术攻关和要素配置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这些新动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智慧化、绿色化、融合化等发展趋势明显,许多国家对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关注度也在持续提升。
机械化更加普及。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通过将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设施在粮食作物、非粮作物等全领域普及,对农业种植、养殖、管理、收获、加工等全过程覆盖,在平原、丘陵、山地等全空间运用,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手工劳作向机械化工具大规模应用转变,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目前,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率平均值在90%以上,美国农业机械化率已达到95%。
智慧化更加广泛。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数字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叠加、放大效应,加快建设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并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广泛运用智能设备和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多国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使用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通过大数据对农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农业生产,以及在智慧农业中使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
绿色化更加鲜明。伴随人类生产生活面临的自然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加,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欧美和日本等国从20世纪初期就开始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农业演进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实现生产方式更加可持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绿色化加速转型。一些国家采用节水灌溉、农业耕作和养殖有机化、化学农药减量化、种养模式循环化、农机装备绿色低碳化等方式,以此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融合化更加深入。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注重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托管业、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多元化业态,形成“农业+”多元融合的产业互动模式,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优质农产品资源价值,实现农产品品牌溢价效应。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非常发达,农产品附加值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平均为3.5∶1。
农业产业链韧性趋强。近年来,农业现代化先行国家更加重视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种业自主、生态系统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耕地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范和应对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环境污染风险以及复杂国际形势变化。发达国家的育种技术自给率在90%以上,美国、丹麦、荷兰等国在奶牛、肉牛、猪和家禽等畜禽育种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的谷物自给率分别为130%、128%、84%、70%,有的国家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一部分。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农业大国,无论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农业充分发挥重要基础作用。随着农业生态化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数智技术向农业广泛渗透,我国农业现代化逐步由科技化步入智慧化、绿色化、融合化阶段。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有史以来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仍存在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相对落后、部分粮农作物和畜禽的育种能力不强、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需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等重要机遇,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机械化为基础,以智慧化为动力,以绿色化为引领,以融合化为支撑,以强韧性为保障,抓好关键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机械化扩容提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推广农机装备“上山”,“以机适地”或“以地适机”,拓展机械化多场景应用,提升机械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率。补齐果蔬、中药材等非粮作物在机械化方面的短板,促进各类经济作物的农业机械化范围拓展。研制和推广适用于多场景的畜牧养殖机械装备,扩大畜牧养殖机械装备规模,以机械化带动畜牧渔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
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智慧化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农业智慧化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协同攻关,支持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智慧化农业装备的自主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耕作有机化,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农药使用效率,拓展有机生物农药推广应用范围。加大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应用,促进农户内部小循环;健全农业种养社会化服务组织、生态化种养基础设施,促进种养产业中循环;推动绿色加工物流、废弃物回收利用等产业链集成发展,实现社会层面的种养大循环。
以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完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自主品种的培育,把握种业发展主动权。完善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秩序、健全农产品电子交易体系、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实现农业资源市场化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以强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互促共进提升融合水平。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智能制造技术,促进农业与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信息化思维赋能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打造更加智慧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发展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乡产业链互补,以城带乡,反哺现代农业建设。
地方实践:咸阳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咸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科技支撑和政策保障更加有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得到明显进展、成效显著。
在农业资源集约高效方面,咸阳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制定了《咸阳市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广彬州市统筹共建模式、三原县政企合作建设模式,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建管水平持续提高,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5.25万亩,改造提升6.7万亩,粮食面积、产量分别达到519.6万亩和182.3万吨。
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方面,咸阳市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点,推动绿色防控、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提质扩面,全市化肥、农药连续多年实现零增长。粪污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1%、96%、85%、93%。
在绿色供给有效提升方面,咸阳市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认证数量累计达到22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5%。积极开展品牌孵化、提升与整合,加快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体系,礼泉黄桃、兴平辣椒等35个产品得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彬州梨、淳化荞麦、兴平大蒜等13个农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培育出“咸阳马栏红”苹果、兴平辣椒、泾阳茯茶、泾阳西红柿4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咸阳马栏红”苹果品牌价值达到89.72亿元,居全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四名,年增长13.56亿元,增长率17.80%,增速位于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增长第一名。
在产业链条全面升级方面,咸阳市围绕粮食、苹果、蔬菜、生猪、乳制品、肉牛肉羊、家禽、茯茶8个农业特色产业,以“链长”责任制为抓手,聚焦“主导产业建链、加工流通延链、科技创新补链、集群园区壮链、融合发展优链”,全力打造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开展了8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大调研活动,逐链条研究制定产业链提升方案,细化实化产业链条建设任务清单,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实施了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拓展丰富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特色乡宿、研学科普等新业态,推介发布各类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余条,旬邑县庄头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礼泉县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典型案例。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双轮驱动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智慧化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我国农业现代化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