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夏季上火需警惕,中医调理有讲究
专家提醒:夏季上火需警惕,中医调理有讲究
夏季气温升高,人们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皮肤瘙痒和痘痘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暗藏健康隐患。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季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需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达到平衡。
中医理论解读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对应人体的心脏。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充盛、经络充盈、皮肤红润、精神饱满。但火热过盛会使气血燔动,心气反而容易耗散,心神失养。因此,夏季养生要顺应阳气旺盛的特点,在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注意养护自身的阳气,夏季养生重在调心。
饮食调理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新鲜、易消化为主,多吃如蔬果、蛋类、豆制品等,少食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要多喝白开水或含微量元素的矿泉水,也可自己制作一些清凉食品,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凉粉、龟苓膏、赤豆糕、酸梅汤、菊花茶等,既能解暑祛湿、健脾益肾,又能抑菌杀菌、预防肠道病。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主治医师余蕊玻表示,夏季的饮食调理,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清凉降火的食物或食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例如,荷叶性寒,对于脾胃虚寒、气血亏虚以及寒湿体质的人不宜多食,容易引发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除了荷叶,余蕊玻还推荐了其他几种具有消暑降火功效并且属于药食同源的食材,如莲子、黄瓜、菊花、绿豆和茯苓等。她表示,这些食材不仅能够清凉解暑,还能帮助身体调节水分,防止因高温出汗过多而导致的脱水。她补充道:“在服用这些药材时,应该选择清晨服用,尤其是对于那些早晨起床容易水肿、肌肉酸痛的体质来说具有消除水肿和缓解酸痛作用。”
余蕊玻提醒大家这些降火的中药材,即便做成美食,仍具有一定的药性作用,所以应避免与辛辣、酸味食物同食,建议在食用这些食材后至少间隔半小时再进食其他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
进入夏天以后,日出早而日落晚,白昼的时间长,起居最好能顺应自然规律。适当推迟睡眠时间,提前起床,有利于让人体阳气外发,阴气内伏。古人云:“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厌烦于夏季白昼的炎热与光照,适当增加白天的活动以升阳气,夜间充分休息以养阳气。夜间23点前入睡为佳,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较弱,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阳气。
白天11点到13点为午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小睡半小时可缓解白昼过长的倦怠,让身体阴阳平衡过渡,既可避免炎热天气带来的烦闷,又可有效缓解疲劳,养足精神,提高效率。但午睡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睡醒以后反而容易头痛、头晕、乏力,影响夜间睡眠。
夏季气温较高,若日常过于贪凉贪风,很容易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现代人群常依赖空调设备,尤其是年轻人习惯过早开空调,或空调温度设置过低,容易出现头晕、乏力、鼻塞、流涕,颈肩部不适等风寒外束肌表、阳气郁而不发的症状;若寒邪侵犯胃肠,会出现消化道反应,比如出现厌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肌肉关节受凉,还会导致腰背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夏季不要穿衣过薄,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在睡眠时勿袒胸露腹。乘凉最好选择洁净空敞、自然清凉的场所,避免在过廊、弄堂等有穿堂贼风之处,以免因感受外邪而生病。尤其是头部、后背等,更容易受外邪侵扰而伤阳,轻则感冒,重则出现一些“风中经络”的症状,如手足麻木、言语謇涩、口眼歪斜等,即现在所说的面瘫、中风等疾病。对于一些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容易因气温变化引起血压波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情志调养也要适应节气特点。炎热酷暑易扰心神,使人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适当开展一些思维性工作,增加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提升自己,锻炼心智,保持恬静愉快的心境,还能使人体气机得以宣泄畅达,心神得养。
运动调适
初夏时气温适宜,是人们较有精力开展工作、积极生活、出门游玩的时光,宜消除懒散,振奋精神。适度增加运动有利于通畅气机,升发阳气、强健体魄。但要注意一切活动都要适度为宜。
立夏之际,阳热增多,人体的津液更容易通过出汗、呼吸等散失,津亏液少可致“上火”症状出现,如咽干、眼睛红赤干涩、嘴唇干裂、焦虑、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失眠等。因此在夏季适合开展一些舒缓的,锻炼耐力、协调性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等功法,八段锦整套动作共八式,简单易行、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可以使气机流畅,骨正筋柔,每天做2~3遍,修身功效显著。
还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瑜伽可以让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肌肉筋节放松,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群、肥胖患者等,快走也是较好的运动方式,不会过于剧烈且对腰膝关节压力较小,选择有花草树荫或者河边快走,温度不会过高且可以在过程中愉悦心情。有氧运动以不少于30分钟为宜,达到微微汗出的程度即可,根据自己身体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养生食疗方
莲子茯苓糕配方:莲子肉(去皮,去心)、茯苓各500g,麦门冬300g,桂花20g,面粉100g,白糖250g做法:将莲子蒸熟,再与茯苓、麦门冬一起研成细面;加面粉、桂花、白糖,并搅拌均匀;加水和面,呈糕状,入笼蒸熟;出笼,切块备用。每日1~2次,酌量食用,可连用7~10天。功效:补益心脾,益气安神。缓解脾气虚弱,心阴不足所致之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多梦健忘、纳呆神疲、口干舌燥等。可用于病后调养及正常人群的日常保健。因其性平力缓,需经常食用方显疗效。
乌梅山楂饮配方:乌梅10克,山楂10克,蜂蜜适量。做法:乌梅、山楂放入锅里,加水100毫升,煎煮20分钟。滤出汤液,冷却后加入蜂蜜调匀,作为饮料饮用。功效:乌梅具有生津止渴、疏肝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与山楂合用,可以健脾开胃,养阴生津,促进消化,消积止泻。
养生小妙招
心经刮痧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借助润滑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等“出痧”变化,达到以泻为补、排瘀祛邪的作用。夏季刮心经可清心火,行气血,强心气,安心神,可以缓解目赤、咽干、口疮、失眠等“上火”症状。做法:沿心经循行于体表的位置涂好刮痧油,即起于腋窝顶点处,沿上臂内侧后缘,经过肱二头肌内侧缘,到达肘窝肱骨内上髁前,从肘的内后方,沿前臂内侧后缘循行,到达腕关节尺侧豌豆骨突起处进入手掌,沿第四、五掌骨之间进入小指内侧,最后止于小指指甲内侧端。顺着心经走向,用刮痧板刮至皮肤潮红或者出现痧印。刮痧后注意保暖,勿受风寒。若无刮痧用具,可用拍打心经代替。按揉巨阙穴取穴: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当脐中上6寸。手法:以食指指腹按揉巨阙穴2~3分钟。功效:
注意事项
夏季饮食提倡“五低”,即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食物,适宜清补、平补。但是在饮食中需要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和能量,因此应补充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最适宜的食物有:绿豆、小麦、鹅肉、鸡肉、苦瓜、冬瓜、番茄、西瓜等。
老年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已逐渐衰退,因此应该避免过饱,因为过饱容易损伤脾胃,建议少食多餐。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因此在选择食材时,应该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解暑良方。“如若体质偏热、舌苔厚腻、黄腻的人更适合食用荷叶性偏寒的中药,而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则可以通过食用类似薏米性平这样的食物来健脾利湿。”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夏季上火的问题,保持身体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火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排除潜在的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