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疼痛全程指南:症状、诊断与治疗
骨质疏松性疼痛全程指南:症状、诊断与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文将全面介绍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对于“骨质疏松”这个词语,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其本质的人却不多。骨质疏松早期可能不会引起任何不适,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症状,如腰酸背痛、弯腰驼背、全身骨痛等。疼痛是骨质疏松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腰背痛或四肢及全身痛,夜间或负重时疼痛加剧。如果发生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还可能出现胸腰骶部或臀部的疼痛,翻身时疼痛加重,同时伴有腹痛、腹胀、便秘、食欲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那么,临床上如何诊断骨质疏松呢?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性疼痛诊断主要基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骨密度检查、以及其他相关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针对骨质疏松性疼痛,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均衡膳食、加强营养、充足日照、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避免或减少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避免跌倒等。同时,要保证基础药物钙剂和普通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可以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提高骨质量、降低骨折的发生,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急性或慢性疼痛。
镇痛药物: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镇痛药物,常用于缓解各种轻中度骨质疏松性疼痛。但使用不当可能增加胃肠道溃疡、出血、心血管不良事件等风险。常见的药物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塞来昔布等。
神经阻滞:近年来,随着X线和超声引导技术的发展,通过对疼痛支配区域的相应神经进行阻滞,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可以即刻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镇痛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
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应尽早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预防再次骨折。目前,针对OVCF的首选微创手术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这两种手术都属于经皮椎体强化术(PVA)。
其他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慢性疼痛可能与其椎体变形、关节失衡、肌肉张力异常有关。如果肌肉张力异常没有得到改善,即使骨折愈合以后疼痛也可能持续存在。因此,针对存在肌肉张力异常或肌肉疼痛的患者,可选择以下方法:
- 物理疗法:常用的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热疗、磁疗、经皮神经电刺激、体外冲击波等,可以局部或全身应用。
- 针刺治疗:针灸等可增强老年患者的肌力、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肢体功能。
- 运动疗法: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运动(如游泳、瑜伽、普拉提等),可以改善老年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性,降低跌倒风险。
- 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患者对疼痛的理解和积极响应,有助于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老年人骨质疏松普查,做到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特别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原文来自qhua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