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吴奇院士团队攻克存储难题
中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吴奇院士团队攻克存储难题
近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传来好消息:中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这一创新技术由中科院院士吴奇带领团队历时5年半研发,不仅解决了马铃薯存储难题,还提升了其口感和营养价值。昭通作为马铃薯主产区,此举有望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也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土豆米”:从科研突破到产业革新
“土豆米”是一种利用新型加工技术把新鲜土豆转化而成的米粒状淀粉制品。这项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学家吴奇带领团队研发,聚焦植物多糖、蛋白复合体系的高水分挤压重组技术研发,实现薯类杂粮主食化,以及加工技术的产业化。
吴奇院士表示,这项技术突破了向耕地要粮食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向加工要粮食的转变。通过将新鲜土豆直接加工成可长期存储的土豆米,不仅解决了土豆不易长时间储存的问题,还让土豆这种传统上的“下饭菜”变成了主食。
产业革新:从“土疙瘩”到“金豆豆”
昭通是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也是世界生产优质马铃薯最适宜的区域之一,曾被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荣誉称号。2024年,昭通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产量350万吨,综合产值约100亿元。
“土豆米”生产线的投产,为昭通马铃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据测算,用2.5吨土豆可以加工出1吨“土豆米”。首条“土豆米”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新鲜土豆2500吨,生产“土豆米”1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左右。
巧家县马树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农艺师邓勇表示,“土豆米”加工技术改变了土豆淀粉链的构型,让土豆口感更佳,兼具美味和营养。“土豆米”的加工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已经熟化,无需洗米浸泡,和普通大米一样可用电饭煲烹煮,所需的水量和时间均远少于煮白米饭所需。
市场前景:从“小众产品”到“餐桌新宠”
目前,当地正在进行首批“土豆米”产品的区域销售测试。根据市场反馈,该产品颇受中老年人群体青睐。专家认为,“土豆米”有望推动山地马铃薯种植进一步发展,还将带动其他杂粮的种植与深加工,打通山地农业全产业链。
全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于2024年11月18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马树镇正式投产运行。这是中国第一条从新鲜马铃薯变成干燥大米的生产线,标志着全国马铃薯全产业链有了全新突破。土豆米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加工方式,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追求。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和多样化主食的需求增加,土豆米作为一种新型主食产品,有望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土豆米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土豆米需求规模为300万元。
未来展望:从“昭通经验”到“全国推广”
“土豆米”加工技术具有集成化、可复制的特点,可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马铃薯在中国大部分区域都可种植,“土豆米”加工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释放马铃薯产业的潜力。
吴奇院士表示,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可以解决马铃薯无法长时间储存和口感不容易被部分消费者接受的问题,充分利用马铃薯不挑地方、亩产高的优点。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专家表示,云南的这条“土豆米”生产线,是中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探索,也是昭通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全新案例。邓勇说,“土豆米”加工技术突破了向耕地要粮食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向加工要粮食的转变,有望更好推动“粗粮变细粮、辅粮变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