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解放75周年:城墙修复背后的英雄故事
西安解放75周年:城墙修复背后的英雄故事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古城,开启了新的篇章。此后,西安城墙经历了多次修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城墙得到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在这过程中,许多默默奉献的英雄功不可没。他们不仅修复了城墙,也守护了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如今,西安城墙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西安人民的精神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感受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
历史的见证
西安城墙,这座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的古代城垣,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它见证了西安的千年沧桑,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修复的艰辛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城墙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军事防御功能,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墙早已风采不再。1983年起,西安全民保护城墙工程正式启动:清理占用瓮城的单位,修复东门、北门箭楼,补建南门闸楼、吊桥,修建环城公园……及至21世纪初,这场持续了二十余年的“护城”工程,终于让“遍体鳞伤”的西安城墙重现往日恢宏雄姿。
英雄的故事
在这场保护城墙的战役中,涌现出了许多默默奉献的英雄。今年90岁高龄的郑泽尧还记得那时西安城墙的旧模样。在他珍藏的一张黑白照片上,城墙上杂草丛生,几只低头吃草的羊也凑巧入了镜。这张老照片拍摄于48年前,“那时,我们常带孩子来城墙玩,城墙根堆满垃圾,墙头有人放羊,墙角还有人直接挖洞自住。”郑泽尧回忆。
寇重辉是西安城墙的一名文物稽查巡查员,他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携带工具监测城墙裂缝、下沉、砖墙风化等病害发展情况。他说:“与之前的抢救性保护不同的是,我们会对城墙病害进行提前干预、降低风险。”
科学的保护
为更加科学地对西安城墙进行保护,2004年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支集合保护、研究、修缮、传播、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开始为西安城墙提供更科学、可持续的保护。西安城墙也开启了“预防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成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先行者。
一年4次,城墙专家组走在环城墙监测的路上。他们从地下水观测井观察墙体的沉降、防渗;用数字水准仪和标尺丈量一处处墙体裂缝……城墙上的各种活动,都在静态、动态承载量的精密监测之下。
目前西安城墙已逐步搭建起全覆盖监测体系,8000多个监测点位守护着城墙的安危。文保人员能及时发现病害及发展趋势,评估原因和险情,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消除遏制病害的发展。
文化的传承
如今的西安城墙已经开发“李小白”“唐小妃”等各种IP,并衍生出玩偶、盲盒、数字藏品等各种文创产品,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城墙上多彩的文娱活动也让年轻人纷至沓来。
清晨,南门永宁门的吊桥缓缓放下,金甲武士从城墙内阔步而出;傍晚,城门四周华灯璀璨,乐队的弹奏声悠然响起。漫步西安城墙,不少游客汉服飘飘、花钿灼灼,与千年古都浪漫相约;年轻人在城墙上跑步、骑行,用青春活力向古老城墙致敬。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耿红梅,每天上班都会开车穿过那些古老的城门洞,与晨练的人们和巡弋的金甲武士擦肩而过。古乐今声、古都新貌,她感慨:“这里留住了西安人最深的念想。”
西安城墙,这座见证了千年沧桑的古代城垣,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现代都市之中。它不仅是西安的地标,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象征。在一代代守护者的努力下,西安城墙必将永远屹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