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等五类药物易致肝损伤,专家提醒用药需监测
抗结核药等五类药物易致肝损伤,专家提醒用药需监测
肝损伤是药物使用中需要高度关注的严重不良反应。药物性肝损伤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本文将详细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成因、高风险药物种类以及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提高用药安全意识。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就像一座大型的加工厂,不但可以将药品加工成有治疗作用的活性代谢物;也可以将残留于体内的药品,转换成可被身体排除的物质,是在人体代谢药品中扮演重要角色。
药品开发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试验,并通过严格的审查,才能合法上市,故大多数药品,在正当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然而少数情形仍有造成肝损伤风险的可能性,轻微如无症状的肝功能指数上升或严重如猛爆性肝炎、肝衰竭等,其致病过程复杂,机转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药品本身或其代谢物具有直接的肝毒性,对肝脏的损伤程度通常与药品使用剂量有关,且大多可预期,例如常见的止痛药乙酰胺酚(acetaminophen),安全性很高,但若服用过量,就会造成肝脏伤害;另一类则是因个人的体质特异性,而引发过敏反应或代谢异常的情形,与使用剂量关联性不大,通常无法预期严重的肝损伤发生。
根据台湾药物安全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较常造成罕见肝损伤的可疑药品种类包括:抗结核药、全身性使用的抗霉菌药、血脂调节药、抗癫痫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等。
药品引起的肝损伤,通常非单一因素所造成。根据台湾药物安全基金会的统计,药品所引起的肝胆疾病案例年龄分布多为50岁以上,比例超过60%以上,显示使用者的年龄(如机能衰退)、共病症(如B、C型肝炎、脂肪肝等)、多重用药(如药品交互作用)等,都是引起肝损伤的潜在风险因子。虽然药品有可能导致罕见严重肝损伤的风险,但若治疗期间,配合医嘱定期检测肝功能,可尽早发现并治疗,通常可降低肝损伤的严重度。
台湾药物安全基金会提醒,民众用药期间须注意自己身体异状,如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尤其是右上腹不适)、倦怠及皮肤瘙痒,甚至出现低烧、眼白皮肤泛黄、茶色尿、灰白便等症状,极有可能是肝损伤警讯,应尽快就医检查。若民众自身为药品肝损伤高风险族群,包含有高龄、女性、慢性B型及C型肝炎带原者、原肝功能不佳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慢性酗酒者及服用多种药物者等,更应注意服药后自身反应,减少严重肝损伤发生及避免进一步恶化。
药品使用目的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然而在正确用药的情况下,仍可能会因药品特性或用药者的体质等复杂的因素,引发肝损伤。台湾药物安全基金会再次提醒,民众于使用药品前应咨询医师及药师等医疗专业人员,了解用药的风险,主动告知目前所有服用的药品(包含中草药)、保健食品、药品过敏史、病史等重要信息,并遵循医师、药师指示或药品标示使用药品;特定药品须配合医嘱进行肝功能相关的追踪检查;服药期间勿饮酒且注意自身对药品的反应,如出现前述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