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在畜牧业的应用引发食品安全热议
阿奇霉素在畜牧业的应用引发食品安全热议
近日,关于阿奇霉素在畜牧业广泛应用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作为一款常见的抗生素药物,阿奇霉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家禽和牲畜的各种细菌感染疾病。然而,这种做法是否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阿奇霉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它具有半衰期长、抗菌效果好的特点,这使得它在畜牧业中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畜牧业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误用情况严重,特别是在从事畜牧业的企业或个人中。为了提高疾病防治效果,缩短生长周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量或违规使用功能性药物(如抗生素、镇静剂、促生长药物等)。
然而,阿奇霉素的使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长期低剂量使用抗生素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抗生素残留可通过食物链(肉、蛋、奶)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对抗生素的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MRL)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食品安全风险与耐药性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研究数据表明,到2050年,全球因抗生素耐药性感染而死亡的人数或将攀升至1000万,医疗保健和生产力下降的累计成本将达到100万亿美元,且低收入国家的畜牧业产量将损失1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诊疗中心主任彭劼表示,肺结核耐药性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挑战,其严峻程度仅次于印度。这一状况的形成,部分原因是过往肺结核治疗中存在疗程不足和用药不规范的问题。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常见病种,在门诊、急诊、住院及监护室中均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部分患者未经医嘱自行购买并使用抗生素,而部分医生为预防潜在的细菌感染,也倾向于开具抗生素。尤其在住院和监护室环境中,鉴于患者病情较重,医生更倾向于使用广谱或强效抗生素以确保病原体覆盖。
国际管理规定与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问题,加强公众认知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各项推动公众认知完善的行动也在逐步展开。自2012年起,中国便对抗生素的使用实施了严格管理,推出了“限抗令”,并设立了督导组进行检查。这些措施使得抗生素使用强度相较于过去已有所改善,尤其在大型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更为规范。
此后,我国数次更新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药监局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发布的《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应对“细菌耐药”的范围已被扩大至“微生物耐药”。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相关计划正在实施。从2015年至今,世界卫生组织已连续10年发起提高抗菌药物认识的全球行动计划。
专家建议,临床医生需要参加相关培训并不断学习,各级医院则应建立完善的抗生素使用管理体系。李侗曾表示,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不仅限于院内自评,还需医院间交叉检查或由行政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督导。此外,网购平台易于获取抗生素,成为管理上的空白。相比医院内处方需经审查,网络购买抗生素的便捷性过高,还需加强监管。
总之,阿奇霉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平衡药物使用与食品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意识,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