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分类:医院管理的新挑战
医疗废物分类:医院管理的新挑战
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废物的分类与管理已成为医院日常运营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医疗废物不仅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还有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等多种类型。如何有效分类和管理这些废物,既关系到环境保护,也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本文将深入探讨医疗废物分类的具体方法和最佳实践,帮助医院提升管理水平,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在卫生保健活动产生的废物总量中,约85%为一般无害废物,剩余的15%被认为是危险物质,可能是传染性的、有毒的、致癌的、易燃的、腐蚀性的、易起化学反应的、爆炸性的或放射性的。这些危险废物需要特别的处理和管理,以防止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到每年约2.1亿吨,较2020年提升5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产废量总体匹配。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达到286万吨/年,较疫情前提升近80%,医疗废物实现了100%的安全处置。
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邓蓉玲指出,以地市为主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模式不适合城市区县医院实际。全国2844个县(区、市)共设县级医院1.7万个。区县级医院普遍没有源头处置能力,需转运至地级市处置。西部地区很多县离地级市往返超过1000公里,下辖偏远乡镇医疗废物量少且分散,48小时内很难将其转运至地市级处置中心,贮存时间达半个月以上,难以达到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要求,医疗废物贮存时间长、转运距离远、处置成本高、污染外泄隐患大等问题突出。
此外,集中处置模式还面临环境风险高、处置工艺碳排放高、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高温焚烧和蒸汽灭菌工艺能耗高、碳排放量大,易产生二口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剧毒物有害气体。医疗废物转运过程环境风险高,很多大医院都难以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而且,医疗废物中95%以上是一次性输液器等毒性不大、附加值高的废塑料,处置企业大多一烧了之,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新技术与创新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挑战,邓蓉玲建议以城市中心城区大医院为突破口开展试点,结合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探索开展医疗废物无害化就地处置模式和信息化管理。开展医疗废物源头无害化就地处置试点,有利于兼顾偏远基层医院,减少医院处置成本,降低转运环境风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卫生监督与环保部门相融合的全国统一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议按照“政策引导、地方和医院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先行先试。
在具体措施上,邓蓉玲建议,积极稳妥开展医疗机构“系统管控—分布式处置”源头无害化处置试点。先局部后全局,积极探索分布式就地处置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渐进式推进;加大技术创新与推广,强化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
通过深化医疗废物处置特许经营模式改革,在大城市中心城区医院探索分布式就地处置试点模式,可有效解决区县医院难以真正落实“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规定这一难点痛点,大大降低医疗废物长时间贮存及长距离转运的环境风险和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结语
医疗废物的分类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分类、规范管理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环境污染,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疗废物管理将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