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选择“淡然”:阅读的力量重塑人生观
当年轻人选择“淡然”:阅读的力量重塑人生观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以“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他们不追求物质的奢华,不盲目跟风,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阅读的力量。本文将通过几位“淡人”的故事,探讨阅读如何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支柱。
前一阵子,一位读者在阅读著名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时,对其中关于“我该怎样生活”的探讨印象深刻。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活方法论的深刻思考——不仅要明确自己走在哪条路上,更要懂得如何行走。
从《江城》到“淡人”:阅读改变命运的新路径
1996年,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在中国涪陵师范学院教英文时,观察到中国底层社会年轻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他在《江城》中描绘了一个农民学生“无声的微笑”和“谦卑的尊敬”,展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
近30年过去,虽然中国社会的底层逻辑未发生根本改变,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人生选择。近期,社交媒体上兴起的“淡人”标签,就体现了这种变化。被确诊为“淡淡综合征”的年轻人,以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展现出一种“老僧入定的淡泊感”和“要死不活的松弛感”。
淡人与情绪稳定:阅读带来的自我认知
淡人并非简单的情绪稳定者。美国心理咨询专家约翰·A.辛德勒在《如何控制负面情绪》中提出“情绪决定生活质量”的概念,认为情绪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淡人不仅是情绪稳定的受益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
读书,淡人平和的底气
每年“4·23世界读书日”前后,都是爱书人的购书季。在最新一季的“多多读书月”活动中,一位名叫正荔的读者通过拼单购买了《繁花》《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成为波伏瓦》《精力管理》等书。其中,《繁花》让她感受颇深,小说描绘的上海滩市井生活和人物故事,让她“读完后久久不能自拔”。
书是良药,亦是解药
另一位资深读者元平,他的阅读史从儿时的连环画开始,到金庸武侠小说,再到余华、毕飞宇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以及《全球通史》《万历十五年》等历史书籍。最近两年,他开始关注自我提升类书籍,如《手机大脑》《精力管理》等,通过阅读寻找解决现代生活困扰的答案。
从读书搭子到买书搭子
在一项关于“淡人日常最喜欢做的事”的投票中,自己待着、读书、刷剧等选项遥遥领先。有些淡人甚至将读书发展成了一门“生意”,成为读书博主,通过分享知识和感受,不仅找到了同频共振的朋友,还实现了经济独立。
消费者需要什么,平台就补贴什么
“多多读书月”活动行至第七季,优质图书的供给越来越普惠化,从社科经管到艺术哲理,从文学小说到实用性书籍,都能得到平台补贴,真正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书本已死、阅读已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平台的冲击下,有忧心忡忡的文学家曾经这样预言。但正荔观察到,和很多事情一样,读书的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发现。正是因为旁征博引、出口成章,让董宇辉在一片“上链接”的叫卖中脱颖而出,让东方甄选一跃成为头部电商。
而在董宇辉成名之前,是书籍滋养了籍籍无名的董宇辉。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知识厚积薄发的力量,也看到了阅读会如何塑造和加持一个人。2023年中文世界最火爆的读书播客是《纵横四海》,每期精读一本书,主播携隐单口讲书两三个小时,却创下单期收听人数超过80万的亮眼成绩,听书的人们表达着对知识“干货”的渴求和期待,也在分享想要实现自我成长的意愿。
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人在展现重启阅读的决心和行动,也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健康会折损,金钱易流失,知识却能长久地沉淀,阅读带来的喜悦和充实无可替代。世界知名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曾经出版过一本《史蒂夫·麦凯瑞:阅读》的书,里面他用镜头记录了从印度到古巴,从纽约到阿富汗的不同地区的人们66 个阅读的精彩瞬间,展现了阅读是一件超越时间的人类行为。
河合隼雄(1928-2007) 日本心理學者、心理療法家
● 2001年,印度阿拉哈巴德
●1994年,纽约
在为本书作序时,美国知名旅行作家保罗·泰鲁更是道出了每一位认真阅读书籍的人的心声:
“阅读已经成为我的避难所,我的快乐,我的启发,我的灵感。我对文字的渴望近乎贪婪,在闲暇时,若是没有书,我就读自己衣服上的标签,或者麦片盒子上的配料表。在我看来,没有东西可读的地方就是地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正荔、元平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