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下的新能源汽车与光伏行业:困境与出路
内卷式竞争下的新能源汽车与光伏行业:困境与出路
“内卷”这个词,已经从学术术语变成社会热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内卷式竞争正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价格战到产能过剩: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已经成为常态。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6%,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1%的平均水平。9月份更是降至3.4%,创下十年来新低。一位车企负责人表示:“龙头企业要进行供应链保护,不能像买白菜只买便宜的,那样就不好了。”
光伏行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以来,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跌,从年初的1.6元/瓦降至年底的0.9元/瓦,跌幅超过40%。甚至出现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有企业以0.6元/瓦的价格投标,而行业平均成本在0.68元/瓦以上。这种无序竞争导致整个产业链陷入集体亏损。
产能过剩是内卷的另一大表现。据统计,2024年底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80万吨,可支撑933-1120GW的光伏组件生产,而全球需求仅为575GW,供给能力是需求的两倍以上。这种严重的供过于求,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战。
内卷的根源: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双重驱动
内卷式竞争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地方不顾自身资源禀赋,盲目上马新兴产业,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技术创新。一位专家表示:“在创新匮乏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价格等手段进行竞争,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内卷的危害:技术创新受阻,产业链生态恶化
内卷式竞争的最大危害在于阻碍了技术创新。一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当企业忙于价格战时,哪有精力和资金投入研发?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竞争力都会下降。”
更严重的是,内卷还恶化了产业链生态。一位供应商表示:“大型整车企业间的价格战,往往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上游供应商。而供应商如果选择‘断供’,则可能会被其他供应商替代,或被整车企业的多元供货模式压缩份额。”
破解内卷:从行业自律到政策引导
面对内卷困境,行业内部已经开始行动。12月10日,8家电力装备龙头企业签署倡议书,共同抵制“内卷式”恶性竞争。此前,光伏行业已有16家企业签署防止恶性竞争公约,明确光伏组件最低成本价0.68元/W。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应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信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措施。一位政府官员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用好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完善技术、环保、安全、能耗的标准,促进优势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之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要真正破解内卷,关键还是要靠创新驱动。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摆脱价格战的泥潭。”
同时,也需要优化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一位学者建议:“应该更多关注地方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的GDP和税收。”
内卷式竞争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但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内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改变的勇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两个行业一定能走出内卷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