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成效显著:野外种群近1900只,圈养种群达728只
大熊猫保护成效显著:野外种群近1900只,圈养种群达728只
近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布最新消息: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圈养种群数量达到728只,这一成果凝聚了几代“熊猫人”的智慧与汗水。
保护成效显著:野外种群近1900只,圈养种群达728只
国家林草局最新数据显示,通过持续不断的保护努力,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2023年,全年繁育成活46只大熊猫幼仔,全球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728只。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例,研究人员王东辉及其团队经过近2年的努力,研发出新型精液冷冻技术,使大熊猫冻精质量提升了约10%。这一技术突破,为大熊猫人工繁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多措并举:栖息地保护与科研攻关双管齐下
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我国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工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67个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021年10月,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将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扩大至258万公顷,有效维护了野外种群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科研攻关方面,我国已攻克大熊猫繁育“三大难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存活难。通过加强遗传学研究与管理,实施科学优化配对繁殖,圈养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经科学评估,现有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成为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深化国际合作:携手守护“地球公民”
大熊猫作为“友谊使者”,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作用。自1994年起,我国遵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目前,我国已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
2024年4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美国旧金山动物园签署《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意向书》,计划于2025年向旧金山动物园运送一对大熊猫。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是友谊的使者和桥梁。
展望未来:持续守护“易危”物种
尽管大熊猫受威胁程度已从“濒危”降为“易危”,但其生存状况仍需持续关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雪华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大熊猫的繁殖和野外生存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保护。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强栖息地保护和野外种群监测。同时,深化与各国在大熊猫保护领域的科研合作,共同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此外,还将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的科研与保护合作交流,促进中外民间交流,增进中外人民友好感情。
大熊猫保护工作不仅关乎这一珍稀物种的未来,更是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共同守护这一“地球公民”,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