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吸入给药临床研究:装置选择与体内PK关键技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1: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吸入给药临床研究:装置选择与体内PK关键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学和制剂科学的快速发展,吸入给药作为一种治疗肺部疾病的有效途径,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研发挑战、吸入装置选择、临床前研究中的体内PK吸入给药技术以及试验设计等方面,全面解析吸入给药的临床前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图1. 吸入药物市场规模[2]

一、吸入给药背景介绍

了解吸入给药首先需要先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呼吸系统构造。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泡组成,其中呼吸道包括了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系统病变主要发生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和胸腔。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吸入给药是一种直接到达病变部位的给药方式。吸入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清除过程可以通过图2进行简单概括[3]。


图2. 吸入给药后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PK)过程[3]

a. 气道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清除过程:1. 药物/颗粒沉积 2. 药物溶解 3. 粘液纤毛/巨噬细胞清除 4. 吸收入肺组织 5. 肺组织中滞留和代谢 6. 吸收入血

b. 非气道药物吸收、代谢/清除过程:1. 口咽沉积 2. 胃肠吸收 3. 肝脏代谢

从如上吸入给药的药物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可明确看到吸入给药直接作用于肺部靶组织,起效快,可以降低给药剂量及系统药物暴露水平,进而降低药物潜在系统毒性的风险;另外,肺泡处细胞比较薄,并且肺泡表面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对于通过吸入给药达到系统治疗作用的药物,在肺部有良好的吸收,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肺部生物利用度。此外,呼吸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吸入给药是无创给药,只需随身携带一些简单装置,可以增加患者依从性。基于这些优势,吸入给药方式受到医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吸入给药研发中还尚存在较多挑战,下文总结了一些吸入给药药物研发中的挑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吸入给药药物的研发挑战

吸入给药后,药物并不会全部在肺部沉积,约40%-90%的药物在口咽沉积[3]。吸入给药研发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提高肺部生物利用度,同时尽量减少全身暴露量。

提高肺部生物利用度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增加肺部沉积率,另一方面延长肺部滞留时间。

01 增加肺部沉积率

药物颗粒进入呼吸道后发生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惯性碰撞、重力沉积和布朗运动。在上呼吸道,因与气管壁的惯性碰撞,颗粒粒径越大越容易在此处发生沉积;而在中部支气管到末端支气管,药物颗粒由于粒径大小不一,在不同重力作用下将沉积在不同部位;然而在肺泡处,药物颗粒如果粒径过小,颗粒也会随着呼气被呼出体外。根据文献研究[3],粒径越大,药物一般在口咽部沉积的越多;而粒径太小,药物在总的呼吸道沉积的量都比较小, 所以肺部沉积率和药物颗粒粒径密切相关。因粒径大小的常规分布规律如下所总结:

  • 气溶胶颗粒的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在1-5 μm范围内最有效
  • 5 μm的颗粒易沉积在口腔和气管内

  • < 1 μm的颗粒进入肺部后会很快随气流呼出体外


图5. 临床使用的三种吸入给药装置

四、临床前研究中体内PK吸入给药技术以及试验设计

01 临床前PK研究吸入装置的选择

给药装置选择要根据药物研究阶段、制剂类型和化合物量等综合考虑。在药物研发早期,化合物多为小批量合成,可以提供的量有限,一般可选择滴鼻或气管给药方式,使用较少的化合物量研究药物吸入到肺部的PK性质。而当化合物充足时,可选择呼吸暴露塔进行给药研究。以下总结了各阶段临床前吸入装置选择、药量需求以及化合物性质要求方面的策略。


表3.化合物气管给药和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五、药明康德DMPK部门吸入给药平台

药明康德DMPK部门现有的吸入给药平台涵盖鼻腔给药、气管给药和口鼻吸入给药,可以满足临床前吸入给药研究各阶段的需求。详细的平台介绍如表4所示。


表3.化合物气管给药和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结语

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等慢性肺病,承受着呼吸困难的痛苦,临床需要有更多的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吸入型药物。药明康德DMPK有着多年的呼吸道疾病药物研究经验,在研究策略、实验设计、样品采集和分析、问题解决、数据解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DMPK通过吸入给药平台期待助力越来越多的呼吸道疾病药物的开发研究,为病患者带来更多治疗的希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