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891-2023:世界科幻文学的中国引进历程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02: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891-2023:世界科幻文学的中国引进历程

世界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历史是一部跨越百年的文化交融史。从晚清时期的"科学小说"到21世纪的"科幻文学",中国读者通过翻译作品逐渐接触和了解了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本文将带你回顾这段精彩的历史,看看世界科幻文学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的。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西风东渐:世界科幻文学引进简史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回头看纪略》在《万国公报》连载,这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最早的起点。科幻——晚清民国称为“科学小说”——对于中国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其引进翻译的过程直接促成了科幻文学在中国文化土壤的落地生根。在随后一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世界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引进翻译发展几经起落,生生不息,成为中国科幻史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民国:“觉世新民”的科学小说

1902年,梁启超为“改良群治”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来自域外的“科学小说”成为他大力推崇的新小说类型之一。同年,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的创刊号上开始连载“泰西最新科学小说”《海底旅行》(即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科学小说”由此登上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舞台。

《海底旅行》▲

无独有偶,鲁迅于1903年翻译了凡尔纳《月界旅行》。在“辩言”中,鲁迅称赞“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科学小说有着“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之伟力,他还进而提出“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由此可见,晚清科学小说的引进背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开启民智、觉世新民的重要使命,它是近代启蒙知识分子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工具之一。

据初步统计,晚清科幻小说大约有200种左右,其中译介有110种。另据陈平原统计,1896-1916年出版的域外小说中,数量前五的有两位科幻作家:凡尔纳(第三)与押川春浪(第五)。凡尔纳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是1900年由中国女诗人薛绍徽翻译的《八十日环游记》,随后又有《十五小豪杰》《海底旅行》《空中旅行记》《铁世界》《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秘密海岛》《无名之英雄》《秘密使者》《碧海情波记》等十余部译作陆续问世,译者不乏梁启超、鲁迅、包天笑等大家,这股凡尔纳热潮一直持续到“五四”之前。


如果说晚清是凡尔纳的时代,那么民国则是威尔斯的时代。自1915的《八十万年后之世界》之后,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大量进入中国,前后有《火星与地球之战争》《人耶非耶》《三百年后孵化之卵》《制造金刚石的人》《未来世界》《无名岛》《莫洛博士岛》等十余种。这些小说基本上都有多个翻译版本,并且一版再版,威尔斯在民国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除威尔斯以外,还有爱伦·坡、柯南道尔等人的科幻小说也纷纷进入民国时期的中国,这是一个虽然动乱频仍、但科幻引进依然繁荣的时期。根据任冬梅的统计,民国时期翻译科幻小说仍有180多种之多。

晚清对于“科学小说”功能的寄望在民国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但支持者们更多强调的是“科学小说”的科普功能。民国科普作家顾均正提出:“我们能不能,并且要不要利用这一类小说来多装一点科学的东西,以作普及科学教育的一助呢?”他在1930年代翻译改写的英美科幻小说《在北极底下》《伦敦奇疫》《和平的梦》等作品正是他科普化“科学小说”实践的体现。

除“科学小说”之外,晚清民国科幻小说还曾冠以“理想小说”“政治小说”“军事小说”“世情小说”“滑稽小说”等标签,引进作品的风格和主题之广也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比如,清末民初广受欢迎的英国通俗作家哈葛德,其译作中就包括《长生术》《三千年艳尸记》《神女再世奇缘》《红星佚史》等“失落文明”题材的科幻作品。又如《明日之战争》《空中战争未来记》《英德战争未来记》《纳粹进攻美国记》等军事幻想小说也随着世界局势的演变屡屡被迅速引入中国。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于晚清民国引进科幻的挖掘考据和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厘清了很多此前未解或误解的问题。首先,研究者发现一些重要的所谓“原创”小说其实是中国作者在外文底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写之作。比如,顾均正四篇科幻小说英文底本的发现,和徐卓呆《人造人种》和《万能术》底本的发现,都直接改写了中国科幻史。其次,大量晚清民国科幻译作的原作底本和译介路径被挖掘出来(可参见笔者“科幻考古”系列),中国在世界科幻发展版图中的位置因而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包天笑1903年所译凡尔纳的小说《铁世界》(即《印度贵妇的五亿法郎》),被李海朝翻译成朝鲜文于1908年发表,成为朝鲜第一部翻译引进的科幻小说。包的译本在“法文→英文→日文→中文→韩文”的译文路径中成为了中间的一环。


《铁世界》▲

建国后十七年:苏联科学幻想的引入

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一边倒”战略,苏联成为我们各方面需要学习的“老大哥”。“科学幻想小说”这一来自于俄文译名的专有词取代“科学小说”成为科幻文类的正式名称。自1949年至1966年,中国翻译引进苏联科幻小说近140种,数量在所有引进科幻小说的80%以上,占据绝对的领先位置。知名的作品如《工程师的失踪》《加林的双曲线体》《探索新世界》《“康爱齐”星》《星球上来的人》《空中飞人》《星球来客》《客星之谜》《在地球之外》《陶威尔教授的头颅》等。其中,潮锋出版社有“苏联科学幻想小说译丛”三种,科学普及(技术)出版社有“科学幻想小说译丛”四种,这也是国内首次以丛书的方式成套引进国外科幻小说。


《陶威尔教授的头颅》▲

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几年,苏联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青年技术》《环球》上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几个月内就被翻译成中文发表。这一时期译介的苏联科幻作家包括阿·托尔斯泰、齐奥尔科夫斯基、别利亚耶夫、萨巴林、古列维奇等名家,他们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同时期国内还翻译引进了《论苏联科学幻想读物》这样的理论作品,为我们自己的科幻理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至1961年之间,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翻译出版凡尔纳的科幻作品,编为“凡尔纳选集”丛书,包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蓓根的五亿法郎》《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八种。这套凡尔纳选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首先是其译者阵容十分强大,范希衡、曾觉之、杨宪益、沙地等名家都承担了翻译工作。除了译文优良之外,这套选集的封面和插图也十分精美。最难得的是,作者译名一改此前混乱的译名,确立为“凡尔纳”。统一名称的丛书迅速占领了当时读者的心智,这套书也就此成为中国科幻引进史上“凡尔纳传奇”的新开端。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选集”丛书

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这一时期科幻引进的中断。先是中苏交恶之后,苏联科幻的引进很快陷入停滞。接着凡尔纳科幻也因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遭到了批判,被打入冷宫。然而,如别列亚耶夫和凡尔纳那样的科幻作家,很快就能够获得重生,持续发挥恒久的影响力。

新时期至90年代:科幻文学翻译引进的复兴

改革开放后,在全国“建设四个现代化”大背景下,中国科幻发展进入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科幻文学翻译引进事业也得以复兴,并有了重要的转型,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译文来源逐渐由苏联转向欧美、日本等国家,不仅凡尔纳、威尔斯和别利亚耶夫的科幻作品得以翻译和重译,以及多番成套系出版和再版,而且阿西莫夫、海因莱茵、克拉克、小松左京、星新一等世界科幻大师的经典作品也陆续引进。中国科幻文学由此开启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漫漫征程。

1979-1983年是中国科幻发展的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科幻引进的主阵地是相关的期刊和出版社。专业的科幻期刊包括《科学文艺》(即《科幻世界》前身)、《科幻海洋》《智慧树》《中国科幻小说报》等,它们均设有翻译小说栏目,译介海外的科幻小说。主要的引进科幻小说丛刊和丛书包括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学小说译丛”(5种)、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科学小说译丛”(5种)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学文艺译丛”(7种)等。


《科学文艺》1979年第1期 ▲

改革开放就是思想解放,科幻引进视野一下子打开,出版方和译者不再局限于苏联或凡尔纳,而是开始尝试紧跟世界科幻——特别是西方科幻——的主要潮流。以海洋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魔鬼三角与UFO》为例,本书收录了克拉克、阿西莫夫、沃格特、布拉德伯里等西方著名科幻作家的小说,被认为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西方短篇科幻小说选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印量超过40万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影响力“破圈”。

《魔鬼三角与UFO》▲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之后,科幻发展的良好势头遭遇打击。短暂的沉寂后,中国科幻在1990年代再次得到复兴。科幻翻译引进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国外科幻引进丛书出版的兴旺。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出现的国外科幻丛书高达30多套,最典型的当属陈渊主编的“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1992-1999,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七辑42种),这套丛书可以说是此前科幻引进成果的集中展示。

然而,考察90年代的科幻引进情况,陈陈相因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国外科幻丛书只是旧有译作的排列组合,少有推陈出新的努力。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自从中国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版权成了引进国外作品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只出版旧作和公版书就成了很多出版方的保守选择。当然,这个时期也不乏亮眼的引进,比如翻译家郭建中主持引进的詹姆斯·冈恩《科幻之路》丛书(1997-1999,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全套6本),成为当年无数科幻爱好者的入门必读。

《科幻之路》第一卷 ▲

21世纪:与世界科幻接轨

进入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文化语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键词之一是“接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科幻文学翻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译介数量井喷式增长,译文来源国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经典科幻已经成系统地引入,而新作品引进的时效和质量都令人赞叹。而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也走出国门,汇入世界科幻发展的主流。从“与世界接轨”,到“向全球出发”,这是这段时期中外科幻交流的主旋律。

2003年,科幻世界杂志社启动“视野工程”,这是中国科幻翻译引进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项工程。面对浩如烟海的科幻经典和层出不穷的流行新作,“视野工程”没有期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以系统性的规划和聚沙成塔的方式引进国外科幻佳作。“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是属于这一工程的支柱性丛书。前者对历史上重要的科幻作家和经典作品做了“补课式”的引进。比如,该丛书已陆续出版35部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获奖作品,占总数的60%。后者则紧跟科幻潮流,关注国外新锐作者和畅销作者的作品。

《科幻世界·译文版》▲

2023年恰为“视野工程”二十周年,至今“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已出版220多种,“流行科幻丛书”出版30多种。再加上2005年创办的《科幻世界·译文版》杂志每年有数十篇科幻奇幻中短篇小说翻译引进。科幻科幻世界杂志社已经在二十年间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国外科幻引进工作方法,培育了一批专业的科幻编辑、译者以及海量忠实读者,成为这一时期海外科幻引进的标杆性组织。而最近《科幻世界》推出“世界科幻巡礼”栏目,触角伸向亚非拉等原本边缘的地区,这样的引进工作将令到中国科幻读者眼中的世界科幻图景更为完整。

这一时期与科幻世界共同在科幻翻译事业上发力的还有很多相关机构,有杂志(如《世界科幻博览》《新幻界》《银河边缘》)、官方出版社(如新星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民营出版机构(如读客文化、博峰文化k),也有新兴的科幻文化企业(如未来事务管理局、八光分文化),还有民间科幻迷组织(如零重力科幻、译言)。他们虽然初衷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努力方向各有侧重,但共同为近年来科幻翻译引进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比如,读客文化引进出版近200种经典科幻小说,还将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做成了总销量近千万册的超级畅销书。又比如,科幻迷河流主编的《零重力报》系统性翻译了几十个国家地区的科幻文化介绍文章,堪称一部“世界科幻文化”入门宝典。这无疑又一次证明了几十年来自科幻迷群的民间力量在科幻译介和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科幻文学翻译引进看作是同时期越来越直接和深入的中外科幻交流沟通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日文科幻引进迅速发展起来的契机是2007年在日本横滨召开世界科幻大会,中国科幻界的姚海军、杨枫、韩松等人前往参会,与日本科幻界进行深度交流,为后续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又比如,2017年未来事务管理局以“韩国镜像”为主题率先引进当代韩国科幻小说,从而促成了之后中韩科幻界的直接交流和后续的作品引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外科幻文学的引进既是交流的成果,又是交流的桥梁。

结语

根据中文科幻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自1891年至2023年,中国(含内陆和港澳台)共翻译引进12730篇国外科幻小说(还包含部分奇幻小说),涵盖了35种语言(其中英语一家独大,占73%之多,随后是日文15%,俄文4%,法文2%,德文和韩文1%,其余语种均在1%以下,更有20多个语种引进数量在个位数)。

132年,12730篇,35种语言——这串数字的背后是世界科幻进入中国的漫漫历程以及国人为此所做的种种努力。这其中可供挖掘和回味的点滴细节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洞见,短短的一篇文章难以尽述。在科幻文学发展的轨迹上,中国与世界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未来还会发生哪些精彩而动人的故事,我们将拭目以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