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动高校专业改革,破解就业难题
教育部推动高校专业改革,破解就业难题
近日,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高校专业改革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教育部将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还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
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具体表现
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错配:
专业调整缺乏科学依据:不少高校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往往依据单一标准(如学生就业率)来评定相关专业的存在价值,导致专业调整过于武断。
新设专业倾向于门槛低、成本小的专业:一些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门槛低”“成本小”的专业,而不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基础以及产业发展需求来设立专业,由此导致高校整体专业结构不合理。
高校对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反应不敏感:在专业调整的问题上,不少高校对于科技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还不敏感,更倾向于保持原有专业的固有惯性,对于开辟新专业则相对谨慎。
教育部和高校层面的具体改革举措
为解决上述问题,教育部和各高校正在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建立“专业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河北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保利团队提出“专业发展指数”概念,包括区域专业发展指数和校本专业发展指数,旨在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招生计划与专业设置:2024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大规模调整,增设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增加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同济大学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实践效果
同济大学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创新性地构建了“链-层-环”校企合作新模式:
链式合作模式:与央企、国企等头部企业合作,如在上海机场集团成立“智慧航空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围绕智慧航空港建设运营,定期面向高校发布人才培养科研课题专项。
层式合作模式:针对地方产业片区,如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围绕智能驾驶等创新企业聚集,组建校企产业联盟,构建大师中心、教授工作室等五个培养层级。
环式合作模式:与城市多点产业赋能发展,如与上海市松江区及G60科技走廊紧密合作,以同济大学教育资源与学科资源为核心驱动,推动产业与技术发展需求对接。
此外,同济大学还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德国马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学校强化数智赋能,构建大数据监测系统,实现学生培养全过程数智化管理。
改革成效与未来展望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正在逐步提高。以同济大学为例,其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将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高校与企业、产业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的局面。